等石包將士徽大軍正在做的事稟告給鄧艾之后,鄧艾一下子就明白了士徽大軍如此做的原因
“賊子這是在效四面楚歌之計呀”
鄧艾出身貧寒,以前的他是沒讀過史記的,可是在加入糜旸麾下后,好學的鄧艾就經常找糜旸借書觀看。
項羽可謂是數百年前最為璀璨的名將之一,對于他的事跡鄧艾早就仔細研讀過,所以四面楚歌這一計策鄧艾是知道的。
他也知道這個計策的精妙之處在哪里。
四面楚歌不是要誘發敵軍軍心動搖,它是在敵軍已經軍心動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將這種心態無限擴大。
正如當今士徽大軍所做的那般。
若是漢軍沒有感染瘴氣從而軍心動蕩,那么士徽大軍所散布的這個消息,根本就不會讓鄧艾感到棘手。
他甚至都懶得搭理。
但在漢軍已經軍心動搖的情況下,這個消息傳播開來后的殺傷力就是十分大的。
身處異國他鄉感染惡疾,這時候人的思鄉之情最為濃郁,落葉歸根是當世所有人的心中訴求。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這個消息無法證實,可還是會不可避免的引發漢軍心中的猜疑。
人心是復雜多變的,有時候人心并不需要確切的消息就會產生疑慮,只需要在合適的時機,作合適的引導就好。
不然當年項羽難道會真的傻到單單憑幾首歌,就論斷楚地都已經被劉邦拿下了嗎
或許當年項羽就是與鄧艾想到一處,所以他才會悲觀的做出那個論斷。
石包是沒聽過四面楚歌之計的,可是他卻能直觀感受到這個計策的惡毒之處。
當這消息在漢軍大營中漸漸傳開之后,很多士卒都不由自主的詢問上級將校,外面敵軍所言的消息是否是真的。
雖然各級將校都在否認,可這種現狀足以證明這則消息已經在進一步動蕩大軍的軍心了。
也就是因為這種現狀,才讓石包焦急的來尋找鄧艾。
鄧艾從石包的口中得知了目前漢軍大營的現狀,在得知這點后,鄧艾的腦中不斷在思考著對策。
而帳內的石包,也在焦急的不斷走來走去。
很明顯石包也在思考對策。
在走了好一會后,石包對著鄧艾提出了退兵的建議。
之前議事時沒有一位大將有退兵之意,那是他們覺得目前漢軍面對的局勢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
只是當今日敵軍使出四面楚歌之計后,石包覺得這種局勢已經到來了。
可對于石包的撤退建議,鄧艾卻下意識地否決道“不能退,我軍這時決不能離開營壘。”
見鄧艾斷然否決自己的建議,石包大急,他意欲再勸,可鄧艾卻率先開口對他解釋道
“我軍軍心正在動蕩,加之身染瘴氣的士卒尚未痊愈,若這時我軍輕率的離開大營,在無營盤的保護之下,敵軍一旦趁機發動突襲,我軍危矣”
對石包解釋完這一點后,鄧艾又對著石包說道
“雖然敵人的計策頗為毒辣,可這個計策卻非一時奏效之計。
我軍上下皆熟讀七斬令,七斬令乃是君侯的威嚴所在,有七斬令的威懾,我軍的軍心不會馬上崩潰。
正因為局勢危急,所以我們這些將率才更加不能亂,以我所料,或許這時就有大量敵軍埋伏在我軍的歸途上,想著伏擊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