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姜維的聰慧,他又怎么會不明白這一點呢
心懷大志的姜維,早就在心中暗暗發誓,要好好抓住這次名揚天下的機會。
由于心中的野望,姜維在率領三千先鋒魏軍離開后部大軍后,一路上并沒有輕敵冒進。
若是尋常先鋒大將,知道己方背后有數萬大軍撐腰,再知道敵人根本沒有多余兵力來防備武都郡,估計早就急不可耐的急行軍,想著建功立業了。
但姜維沒有。
自從進入武都郡后,每經過一道山脈,姜維勢必提前仔細派人探查是否有伏兵。
姜維的這副謹慎的作態,在有些拖慢行軍速度的同時,還引得了軍內一些人的嘲笑。
姜維手下的三千先鋒,是郭淮調派本部兵馬給他的。
這三千先鋒軍會聽從姜維的命令,但要讓他們對這個空降來的年輕人心中有著尊敬,那也完全是扯澹。
一些閑言碎語,很快就通過姜維養的那些死士口中傳到姜維的耳中。
那些死士在對姜維稟報完這件事后,也曾勸過姜維沒必要太過小心,但姜維卻依然不為所動。
糜旸兩個字,有必要值得他如此慎重。
或許從常理上判斷,糜旸很大可能不會在這時候抽調大軍進入武都郡,但糜旸一向善用奇兵,誰也不能保證他到底會如何用兵。
既然糜旸的舉動就像迷霧一般無法看清,那么謹慎一些是絕對沒錯的。
由于郭淮的大軍大多是由陳倉出發,所以他的大軍走的是由散關進入武都郡的路線。
郭淮在率領大軍進入散關后,他便命姜維為先鋒先行一步為大軍探路。
武都郡內群山遍布,地勢本就崎區難行,再加上姜維謹慎行軍的作風,所以姜維的大軍連續走了幾日,才堪堪走到距離下辨只有數十里的河池縣。
當姜維領軍到達河池縣后,他便下令全軍駐扎。
倒不是說他發現了什么險情,他是在等一支大軍。
在姜維領軍駐扎在河池縣的第二日,從下辨的方向,就遠遠開拔來了一支大軍。
那支大軍人數當在數千左右,雖然人數不少,但他們的陣型雜亂無章,身上穿的也不是鎧甲,而是一張張獸皮。
最主要的是,那支大軍的士卒相貌與漢人有些不同,有些后世人混血的那種味道。
當這樣的一支大軍出現在河池縣外后,只要是雍涼之地的人都能認得出來他們這支大軍是由羌氐異族組成的
斥候很快就將這個情報匯報給了姜維。
武都郡內,羌氐異族雜居無常,有些部落心向大魏,有些部落心向大漢。
斥候無法判斷出來的這一支異族大軍,到底是屬于哪一種,所以他在稟報這件事時,臉上是有著擔憂之色。
可姜維在得知這個消息后,他卻并沒有慌張。
他從斥候的口中得知了這支大軍的首領是誰,正是陰平郡內有名的一位氐王強端。
強端這人可能在天下籍籍無名,但在這凉益一帶名聲倒是不小。
而他做得最出名的一件事,便是當年下辨之戰時,他臨時反水馬超,率軍偷襲漢軍。
致使漢軍在下辨之戰中潰不成軍,吳蘭、雷銅等大將皆死于那場大戰中。
可以說,強端已經將漢軍得罪死了。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故而強端自那以后,便成為了堅定的擁魏勢力。
這些都是姜維出發之前,郭淮告訴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