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匯報完后,劉封用自信的眼神看向諸葛亮,他期待著諸葛亮說出那句話。
可是在劉封,乃至眾臣的注視之下,諸葛亮卻緩緩開口言道
“鄧艾所言為真,速放他等人入關。”
諸葛亮的回答,直接讓劉封的臉上浮現不可置信的神色。
不止劉封感到難以置信,就連在座的眾臣,也感覺到不可思議。
劉封能推斷出的,在場的眾人浸潤官場許久,自然也都能看的出來。
正因為如此,所以當諸葛亮親自為鄧艾背書之后,才會讓劉封及眾臣有著這副反應。
帳內眾人之中,劉封當下的臉色最為難看。
他是真的沒想到,諸葛亮為了不踏入他的陷阱中,竟然會睜著眼睛說瞎話。
這還是他認識的那個,品格高尚的臥龍了嗎
幾乎是片刻之后,劉封就要脫口而出拆穿諸葛亮的“謊言”。
但當他對上諸葛亮那平靜如水的眼眸后,他想要說的話卻盡皆被那澹澹的眼神全都堵在了喉嚨里。
“這是命令。”
諸葛亮的這句話,流露出了不可拒絕的意味。
在劉備不在的時候,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他的話可近乎等同于圣旨
哪怕不知道諸葛亮為何會當面撒謊,但在諸葛亮擁有的權力面前,劉封最后還是乖乖地轉身走出帳外傳令去了。
劉封離開之后,諸葛亮也沒有了繼續議事的心情。
他讓議事的眾臣都先暫且離開。
眾臣看諸葛亮的臉色不太好,也都紛紛識趣的起身朝著帳外走去。
劉封的用意不難猜測,可一位是掌握兵權的皇子,一位是掌握兵權的丞相,這二人之間的政治斗爭,眾人都不想貿然摻和進去。
可成都來的眾臣不想摻和這種事,身為諸葛亮心腹的楊儀、馬謖等人卻頗為憤憤不平。
“丞相心胸寬大,想相忍為國,可螟蛉之子并不怎么想,丞相要早做防備呀”
螟蛉之子出自詩經,通常代指為繼子,義子,而這句話雖然看起來有點蔑稱的意思,但實際上在當世是一種中性的代詞,無褒無貶的意味。
這句話是楊儀說的。
性情孤傲的楊儀,在見識到今日劉封的險惡用心之后,哪怕很想為諸葛亮打抱不平,但顧忌到劉封的身份,他索性直接用螟蛉之子來代稱劉封。
而不止是楊儀這么想的,就連馬謖也向諸葛亮建議道“丞相不如將今日之事上書陛下,讓陛下來定奪。”
說完這句話后,馬謖又不經意間添加了一句道
“今日這事也怪鄧艾,若是沒有他的那句話,丞相今日何必,何必”
馬謖為尊者諱,沒有說出撒謊那兩個字,身為諸葛亮心腹的他自然知道,鄧艾說的話根本是子虛烏有。
而他與楊儀不同,想將矛盾轉移到鄧艾身上,他的用意也很明顯。
在聽完兩位心腹的話后,諸葛亮并未流露出氣憤的神色,他的神色一直很澹然。
他先言道“他不懂子成,而你不懂相忍為國。
欲成大事,必先應當以顧全大局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