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報完后,劉封還不忘別有用心地著重說道“鄧艾言他帶來歷不明的人入關,是得到丞相同意的。”
劉封這句話一說出來,帳內的人臉色都不禁變了變。
若是沒有這句話,劉封之前的匯報算是正常的,可是在加上這句話后,這件事的意味就變了起來。
帳內的人幾乎都是這幾日來到劍閣的大漢重臣,他們是被劉備派來劍閣協助諸葛亮的。
以他們的身份地位來說,鄧艾區區中郎將的身份,不足以引起他們的重視,哪怕聽說鄧艾在南征大戰中立下不少大功。
在這種觀念之下,當眾人聽說鄧艾擅自帶來歷不明的人意欲入關之后,心中都難免有著不快與猶疑。
而劉封在最后特地言明鄧艾令人不快與猶疑的舉動,是得到諸葛亮首肯的。
那么劉封的目的很明顯了,他在特地將眾位大臣對鄧艾的不快與猶疑,轉移到諸葛亮的身上。
劉封意有所指的心思幾乎是昭然若揭,否則他本可以有更好的稟報方式。
正因為此,眾人的臉色才會變得不自然起來。
早就聽說劉封性格剛勐,而且早就對丞相心存不滿,可是聽說歸聽說,當親眼見到劉封對諸葛亮不懷好心后,眾人還是感到頗為意外。
帳內眾臣并未猜錯劉封的用意。
劉封在得知發生在劍閣城門下的事后,心中便浮現起了另類的想法。
本來按常理來說,鄧艾搬出諸葛亮為他背書,先不管這件事是真是假,為了維護諸葛亮的權威,劉封都應該第一時間將鄧艾等人接進來。
接進來后,只要派人嚴加看守鄧艾等人,那么縱算鄧艾別有用心,那么事情都還在控制之中。
然后找個合適的時機再將這件事私下稟報諸葛亮求證,這樣可謂是兩全其美。
但劉封并沒有這么做。
他明知道這幾日是諸葛亮與成都來的眾臣討論要事的時候,還要在特殊場合直接將這件事捅出來,為的不就是讓諸葛亮難做嗎
劉封料定,鄧艾所說的一定是假話。
劉封在諸葛亮來之前,就掌握著劍閣防務,他十分清楚方圓數十里內,就只有劍閣內的漢軍與十數里外的魏軍。
近來除去鄧艾會帶人出劍閣打獵之外,根本就沒有人外出,而從副將的稟報可知,那幾人絕不是這段時日鄧艾帶出去的人。
那么鄧艾帶的那幾人的身份,不就是呼之欲出了嗎
肯定是魏軍。
這幾人總不可能是數百里外的梁州軍吧。
這不單單是劉封的判斷,城墻上的士卒,乃至于現在帳內的一眾大臣,心中都是這么推斷的,不然他們對這件事的第一反應,不會是懷疑。
在這種推斷之下,先不管鄧艾帶這幾名魏軍入關的目的是什么,若這件事真是諸葛亮安排的,以他的謹慎肯定會事先下令給城墻上的士卒,讓他們不要阻攔鄧艾帶魏軍入關。
可是劉封并未事先收到這樣的命令。
從這種種細節,足以推斷出鄧艾所說的諸葛亮對這件事早有知情,完全就是假話。
而劉封之所以要當眾對眾人著重講述這句話,為的便是讓諸葛亮親口揭穿鄧艾的謊言。
一旦諸葛亮這么做了,那么鄧艾少不了一個軍法從事的處置。
鄧艾是糜旸的心腹,要是鄧艾被諸葛亮親手處置了,那么糜旸將來得知這件事后,糜旸心中會沒有芥蒂嗎
別看現在糜旸與諸葛亮是師徒的關系,但他與諸葛亮之前也是“師徒”呢。
以己度人,劉封不覺得當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傷害時,那個與他有著類似作戰風格的糜旸會對這件事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