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洪下達命令的不久之后,與當年漢中之戰時類似的猶疑與不安,再度縈繞在眾僚屬的心頭。
聽著眾位僚屬七嘴八舌的討論聲,楊洪的臉色愈發難看。
可他并沒有急著發火。
不能希望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大局觀,很多人都只會在他們相應的立場上,做出符合他們身份的抉擇。
但越是這時候,帶頭的作用就越重要。
楊洪先是重重的咳嗽了幾聲,在楊洪的咳嗽聲之下,場面瞬間安靜了下來。
楊洪能被劉備任命為蜀郡太守,除去他之前立下的大功之外,還因為他本身在益州士人中那龐大的聲望。
不然當年諸葛亮又何必特地問詢楊洪呢
在場面安靜下來之后,楊洪用回憶的語氣開口道
“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
今我軍亦可乎”
“這是當年丞相詢問我的一句話,今日我便借用這句話,以詢問在場諸君。”
聽到楊洪的這番話后,在場的諸位僚屬,臉上都流露出不自然的神色。
晉陽之圍與長平之戰,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被人認為最為蕩氣回腸的兩場戰役。
那兩場戰役的勝利者,在場的人都知道。
而在場的人更加知道,那兩場戰役之所以勝利者最終屬于趙無恤及秦昭襄王,絕不僅僅只是張孟談及白起的功勞。
就拿長平之戰來說,當年秦昭襄王為打贏這場戰役,幾乎將秦國所有能調的人力、物力都往前線調,為的就是支持白起能打贏這場大決戰。
難道秦國當年就不難嗎
難道秦昭襄王當年就沒有想過放棄退縮嗎
可正是秦昭襄王最后的堅持,才生生將四十萬趙軍送入了死境。
眾人都明白楊洪提起這兩場戰役的緣由以古鑒今。
而在眾人動容的時候,楊洪繼續說道“爾等可能以為,梁州之戰與當年的長平之戰類似,我軍縱不濟可以舍棄梁州,坐守益州。
可梁州是益州咽喉,若梁州一旦失去,不提那時人心如何動蕩,咽喉之地為敵人所控,益州難道還能存活嗎
諸君諸君
大漢現今面臨的是沒有退路的晉陽之圍,是稍有不慎即國破家亡的晉陽之圍,我們在這時候難道還能猶疑嗎
今日我等若不傾盡一切,助大將軍打贏這場仗,將來千百年青史之上,我等俱將為后世人恥笑的亡國之臣
懸釜而炊,正在此時”
在說最后一句話時,楊洪幾乎是吼出來的,這足以證明他這時心情的激動。
而楊洪的怒吼,也如晨鐘暮鼓一般,將在場眾人心中的猶疑與不安給驅散。
哪怕在場眾人心思各異,但只要領頭者有著足夠的堅持,那在以血性著稱的大漢,他們倒也不乏拼上一把的底氣。
楊洪話音剛落之際,在場眾人幾乎是一瞬間齊齊從座上起身,他們異口同聲得高喊道
“一切但聽府君均旨”
看到在場眾人有了同仇敵愾的氣象,楊洪的臉上終于流露出笑意。
心有鬼祟者定然不缺,但在當今的大漢政治環境下,卻終究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