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劍閣。
剛剛處理完政務,一身勞累的諸葛亮,命人將江東的兩位“忠臣”虞翻與孫桓給帶到他面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益州腹地趕來的民夫、士卒,糧草,都如一路東流的滔滔江水一般,不斷匯聚到劍閣之中。
劍閣雖是天下雄關,但劍閣的關城卻并不大。
而要想重現當年奇襲定軍山的事,又不是一朝一夕的。
所以短時間內,這大批的人力,物力安置在何處,又如何安置不會引發紛亂,就是一件極為考驗理政才能的事。
饒是諸葛亮的政治能力點滿了,但為了將這些事料理好,這一段時間以來他耗費的心力也是無數。
就連他頭上的白頭發,都不經意間又多了幾根。
不過幸虧劉備有先見之明,之前就派許多大臣來到劍閣協助諸葛亮。
故而哪怕事務繁重紛擾,但在以諸葛亮為首的季漢臣子的努力下,倒也沒出現太大的差錯。
忙碌多日后,見許多事都上了軌道,諸葛亮方才有精力對虞翻與孫桓進行下一步處置。
當初在牂柯郡遇見虞翻與孫桓后,諸葛亮并未將他們放回江東,這證明諸葛亮對虞翻的那些說辭是不信的。
可為了大局著想,諸葛亮倒也沒直接拆穿當面虞翻。
諸葛亮采取的是一個折中的辦法帶虞翻與孫桓北上,讓江東的克星糜旸來整治這二人。
不過等諸葛亮回歸成都后,才發現漢中與益州的主要通道已經被魏軍完全堵截,這讓他暫時忘記了虞翻與孫桓二人的事。
只是在繼續北上時,諸葛亮還是將虞翻與孫桓二人帶在軍中的。
本來吧,不管虞翻與孫桓二人是否在劍閣,諸葛亮當下的主要任務都不是關心該如何處置他們。
可之前由糜旸親衛送來的那封信,卻改變了諸葛亮的這個想法。
在那封信中,糜旸不僅詳細敘述了他建議益州援軍從定軍山入漢中的戰術,還提及到了江東方面的事。
被困在漢中的糜旸,自然是不知道虞翻與孫桓二人“賣友求生”的事。
但之前鄧艾在從黃元身上搜刮出來自江東的信件后,他曾特地讓石包返回梁州,將這件事稟告過糜旸。
而當時糜旸在得知這件事后,倒也不是聽聽就罷了。
一個想法在他的心中慢慢產生。
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盡管這些年來,孫權自公安戰敗后就一直顯得很老實,只敢搞些外交政治上的小動作,可江東孫氏依然是當今天下三強之一。
或許公安一戰讓江東元氣大傷,可經過數年的修養,江東的元氣恢復的應該差不多了。
畢竟江東那塊地方相比于中原是顯得落后,但江東的地域、氣候條件太適合種植水稻了。
哪怕是用最原始的耕作手段,江東的糧食年產也向來豐富,而且孫權的軍事能力拉胯,但他治政的能力,的確是三國翹楚。
縱觀后世史書,向來只記載江東出十萬,二十萬大軍被人打的哭爹喊娘的,可從未記載過江東因為出動過數量龐大的軍隊,而有缺糧的危機的。
糜旸的想法很簡單既是三國鼎立的格局,江東名義上還是大漢的藩國,那你孫權在那里一直劃水意欲何為
對于孫權,糜旸是有一定了解的,孫權善于隱忍,公安之戰后他一直以弱勢的形象示人,很可能是為了麻痹世人。
實力逐漸恢復的孫權心中一定有著某種大圖謀,至于這圖謀是以大漢還是曹魏為目標,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雖不知道孫權心中的圖謀具體是什么,但糜旸卻可以用某種方式,影響孫權心中圖謀的走向。
糜旸認為大漢可以派出使者要求孫權趁此機會出兵淮南,不管孫權是否能順利打下淮南,對當下的大漢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孫權要是一如既往地失敗了,那么江東的實力很可能會再次遭受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