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的話縱使大漢打輸了梁州之戰,也可防止在大漢舔舐傷口的時候,孫權這個二五仔又來個背刺。
孫權要是萬一成功打下淮南了,那么對曹魏的政權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哪怕曹真拿下梁州,出于擔憂曹魏東面基業的緣故,他也沒辦法再率軍勐攻劍閣,甚至還要分兵回援徐州。
這樣一來,季漢不僅能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后期甚至還能在諸葛亮的帶領下,反攻拿回梁州。
這是糜旸出于最壞的可能,為大漢想出來的最佳局面。
而諸葛亮在信中得知了糜旸的想法后,也對糜旸的想法感到十分認同。
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之一,本就是聯孫抗曹。
因為不知道虞翻與孫桓二人在諸葛亮手中,糜旸只是在信中提出大致構想,真正要想讓這個構想成真,接下來具體還得看諸葛亮的作為。
而有著虞翻與孫桓二人在手上,諸葛亮下意識地就想將他的作為,施加在這二人身上。
諸葛亮沒有等多久,虞翻與孫桓二人就被侍衛帶到他的身前。
見到這二位“忠臣”到來,諸葛亮收起沉思的神色,換上了一副和藹的面容。
“二卿請入座。”
諸葛亮的話語猶如一陣春風吹拂過虞翻與孫桓二人的內心,讓這二人原本敏感忐忑的內心安定了些。
特別是他們二人在左顧右盼后,發現某人并不在現場,這讓他們二人心中齊齊松了一口氣。
穩定下內心后,虞翻與孫桓二人便應諸葛亮所請,坐在了相應的座位上。
虞翻與孫桓二人雖近期一直都在諸葛亮的軍中,可諸葛亮就沒信過他們二人。
所以除了在生活條件上沒有委屈過他們之外,他們二人的自由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自由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虞翻與孫桓二人對梁州戰事幾乎就不太了解,不然他們剛剛下意識也不會以為某人會在場了。
虞翻與孫桓二人方才臉上的忐忑沒有逃過諸葛亮的眼睛,在看到這一點后,諸葛亮心中的把握不禁又多了幾分。
要想成功說服虞翻與孫桓這二位“忠臣”為王前驅,必須要好好利用糜旸在江東的威望。
等虞翻與孫桓坐下后,諸葛亮對著他二人言道
“當下梁州戰事正酣,我朝雖有大將軍用兵如神,可由于魏軍兵力眾多,我軍的形勢并不容樂觀。”
“大將軍”
聽到諸葛亮話語中的大將軍三個字,虞翻與孫桓的臉上都流露出疑惑之色。
將近一年來虞翻與孫桓要么在南中,要么在漢軍中,很多消息他們都不知道。
看到虞翻與孫桓臉上的疑惑之色后,諸葛亮解釋道“不久前陛下正式下詔,表拜梁州牧為行大將軍。”
在得知這個消息后,虞翻與孫桓的臉上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同時他們心中還覺得,糜旸能得到如此尊榮,實在是理所應當的。
只是相應的,在聽說糜旸與魏軍交手陷入下風后,虞翻與孫桓的心中不由得有些竊喜。
他們二人的竊喜一方面源于喜歡看到糜旸這個心中痛恨的敵人吃虧,另一方面則是為江東感到慶幸。
虞翻與孫桓皆是江東重臣,他們二人當然知道孫權心中暗藏怎樣的志向,委身于大漢為太尉,只是孫權的權宜之計罷了。
旁人不知道,虞翻與孫桓可是知道,孫權之所以會下定決心出兵協助南中叛軍,實則是曹魏暗中有派出使者,以姻親為條件說動孫權。
換句話來說,當下明面上大漢與江東是盟友,但實際上曹魏與江東也有著成為盟友的基礎。
若是在這場影響國運的梁州之戰中,大漢戰敗了,那么江東的機會不就來了嗎
在虞翻與孫桓二人看來,要是糜旸都不是十余萬魏軍的對手,那整個大漢誰還能擋得住魏軍的鐵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