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的楊阜,無愧姜維故主一稱。
而對于姜維這樣極為看重恩義的人來說,故主被陷害,又豈會不感到痛心疾首呢
可姜維終究是姜維。
他并未如常人一般,只是一味的痛心疾首,在心中的悲痛不斷累積后,一種新的情緒出現在姜維的心中。
姜維跪地手中緊緊捏著手中的情報,他手上的青筋不斷暴起“這世上難道就沒有公道嗎”
姜維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中充滿了悲憤。
他在為楊阜鳴不平。
梁州之戰的主帥是曹真,另外兩路魏軍的主將分別是郭淮與曹洪,楊阜在這場梁州之戰中,從始至終都未有指揮權。
所以為何魏廷會將戰敗的責任,推在楊阜身上
相比于楊阜受到如此嚴重的刑罰,剛剛逃回關中的曹真與曹洪,卻僅僅是受到降職罰俸的處罰,這不覺得很可笑嗎
姜維也許是在自問,但糜旸卻被姜維的這句自問吸引了注意。
“這世上自然是有公道的,常言道公道自在人在。
只是伯約,世事復雜污穢,有時公道也僅僅只會存在人心之中。”
“梁州一戰你軍慘敗,關中精銳折損十之八九,幾與當年的赤壁之戰等同。
如此慘重的大敗勢必引起國內人心惶惶,要想保住國祚,則先要穩定住人心。
而自古以來,要想在大敗之后穩定人心,又有比當眾處斬導致戰敗的元兇,更為直接的辦法嗎
曹真、曹洪皆是宗親,在這種情況下,地位不低且當初又首勸曹真南征的楊阜,自然就是最好的人選。
楊阜的聲名,比之當年的崔公、荀公如何
這二人當年,可謂天下名士翹楚,但下場如何你也知曉。
為曹家之利害,死在曹家手上的忠良名士不知凡幾,曹叡又豈會在意再多楊阜一人。
至于為何要將楊阜的罪名定為私通外敵,這更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唯有這個罪名,才能讓關中百姓對我的畏懼降到最低。
因為關中百姓會以為大魏此番大敗,乃是出了內奸的緣故,漢軍并非不可敵也。
以一人一族之生死,換取關中軍心民心的暫時穩固,這便是曹叡的想法。”
糜旸近幾年雖主要都是以名將的形象示人,但由于他從小被劉備帶在身邊教導,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對于權術之事,糜旸也是擅長的。
要不是有呂蒙白衣渡江的事發生,本來劉備對糜旸的規劃,便是走的文臣的路子。
所以許多事,姜維可能會看不明白,但對糜旸來說,卻洞若觀火。
殺一人一族平息怒火,不就是曹操的慣用手段嗎
糜旸宛若一理智的旁觀者一般,將曹叡的想法一點點剖析給姜維聽。
而姜維在聽完糜旸的解釋后,他臉上的悲憤之色卻絲毫沒有退散的意思。
姜維是很聰慧的人,在糜旸如此清晰的解釋后,他又怎么會不明白呢
但是明白是一回事,理解又是另一回事。
他明白,但他依舊不服。
姜維仰頭看向糜旸,他知道糜旸今日會特地拿出這個情報給他看,為的目的還是要招降他。
糜旸從始至終都未隱瞞過這點意圖。
當與糜旸的眼光對視過后,姜維雙眼布滿血絲的緊緊盯著糜旸
“大將軍說的不錯,維是個不孝的人,竟忘記先父乃是赤膽忠心的漢臣。
不知大將軍可否再給維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