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儀自然是知道諸葛亮在何處的。
在不斷急躁的喊來兩匹駿馬后,楊儀就帶著信使,一同駕馬飛快地朝著那處山谷前去。
整座山谷外早就被漢軍團團包圍起來,當然以楊儀的身份,他是不會受到阻攔的。
在帶著信使連續闖過幾處崗哨后,楊儀與信使很快就來到了山下。
看著眼前那狹窄的山道,急切的楊儀一把將信使拉下馬來,然后朝著山上不斷跑去。
而這幾日來一直在山上的諸葛亮,他也提前一步從崗哨口中得知了楊儀到來的事。
聽到楊儀竟然擅離大營,諸葛亮的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難道是發生什么大事了
心中疑惑的諸葛亮急忙從座上起身,朝著山道走去。
一方向上,一方向下,加上兩方的速度都不慢,于是諸葛亮與楊儀很快就在半山腰處相遇。
在與諸葛亮相會后,累的氣喘吁吁的楊儀直接將身后的信使拉到身前,然后指著這名信使對諸葛亮言道
“丞,丞相。
長安大捷”
聽到楊儀的話后,諸葛亮眼中的疑惑之色,瞬間被震驚之色所掩蓋。
長安大捷四個字意味著什么,諸葛亮又豈會不知
而就在諸葛亮震驚的時候,那名信使見是諸葛亮當前,他終于也自覺地從腰間的信囊中拿出了那份戰報遞到了諸葛亮的面前。
信使的主動,看的一旁的楊儀吹胡子瞪眼的。
可吹歸吹,瞪歸瞪,楊儀還是忍不住朝著諸葛亮靠近。
他一把年紀了,方才為何那么拼。
不就是想著第一時間看到戰報中的內容嗎
看著眼前的戰報,諸葛亮震驚之余,手中的動作可是一點都不慢。
他連忙從信使的手中接過戰報,然后展開看了起來。
初一看到戰報上的內容,諸葛亮就認出了戰報上的筆跡是屬于糜旸的。
從長安有幾十騎信使出發,可唯獨前往陳倉的這一騎信使身上攜帶的戰報,是糜旸親筆書寫的。
戰報中的內容并不長,師徒之間也無須用上太華麗的辭藻。
糜旸盡量用簡短,平敘的語氣,將他收復長安的全過程概括了一遍。
先是將計就計,順其自然引發曹彰與張合的內亂,然后趁勢爭渡長安城的護城河。
在渡過護城河后,再以大張旗鼓挖通地道的方式讓城內的曹彰放低戒心,從而致使他只想著守城自保,為漢軍挖通地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當地道正在挖掘之時,還采取了其他的方式,來不斷降低本就薄弱的長安西面城墻的堅固性。
等以上的準備工作都完成后,就是最關鍵卻也是水到渠成的那一步了由劉備親手焚柱陷城。
每一步都環環相扣。
或許由于諸葛亮與楊儀不在現場,無法親眼看到那一日長安城墻塌陷的壯觀景象。
或許由于糜旸并沒用華麗的辭藻,讓整封戰報的內容初觀顯得有些平平無奇。
但剛看到“焚柱陷城”那四個字后,楊儀的呼吸卻不可避免地一下子變得急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