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進入章武五年十二月后,天下的大勢又在悄然變化著。
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變化是由孫權引起的。
不知道從何時起,江東各地陸續有祥瑞出現。
先是有人匯報,在夏口發現了黃龍。
而當這個祥瑞出現后,更多的祥瑞如雨后春筍一般,突然之間冒了出來。
會稽郡有人發現了嘉禾。
建業有人奏報從孫權的府邸下,挖出了寶鼎。
吳郡有人發現了一塊刻有年月日的銀板,并稱為之是上天的詔書。
丹陽郡原本淤塞的廣平湖突然暢通,據民間方士傳說,此湖暢通就代表著將有新天子出。
各種各樣的祥瑞,頻繁的出現江東各地。
而當不再有新祥瑞出現后,借著之前眾多祥瑞出現而營造的輿論氛圍,開始有江東臣子上書建議孫權稱帝。
一開始時,有此上書的江東臣子人數并不多,地位也不高。
面對著這類臣子的勸進,孫權也明確表示了“拒絕”及“憤怒”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江東臣子加入勸進的行動中來。
及至最后,就連張昭這等在天下間有名的重臣,都公開上書希望孫權稱帝。
當張昭上書之時,群臣勸進的行動正好已經進行了三次。
三辭三讓的必備前奏,基本宣告完成。
因此對于由張昭領導的第四次勸進,孫權并未再表達出拒絕的態度。
孫權選擇下達一道公開文書來表達他的想法
“天降喪亂,皇綱失敘,天下三分,民不聊生。
始于董卓,盛于群逆,窮兇極惡,以覆四海。
至令九州幅裂,普天無統,民神痛怨,靡所戾止。”
“今日一統,匡定天下,非吳與魏,將復誰任”
“宜先定名,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斯其義也。”
這封文書中的內容,充滿了大義凜然的口吻。
但實際上是孫權,為他的稱帝之舉進行的法統鋪墊。
孫權知道就算有著曹魏的支持,他稱帝的法理依據也不能說完美無缺。
因此為了最大程度上堵住天下間的悠悠之口,孫權為自己稱帝的舉動冠上了兩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就是孫權認為大漢的法統,已然發生了轉移。
說白點就是漢失其鹿,當有能者共逐之。
第二個理由則是孫權認為他稱帝,是為了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是不得已卻又必須進行的舉動。
要是普通百姓看來,孫權向世人宣告的這兩個理由,也能勉強說的過去。
但在熟知禮法的人眼中,這篇孫權親自寫就的誓文完全就是偷換概念,狗屁不通。
因為不管如何,大漢的法統世人都是承認的。
當年曹丕稱帝時為何要搞禪讓的把戲,為的不就是將大漢的法統平穩過渡到大魏上嗎
可在孫權的這篇誓文中,孫權一個字都未提及,劉備建立的大漢法統該如何解釋。
就好像劉備從未建立過大漢一般。
從誓文中的內容看來,孫權是認為大漢的法統在劉協那一朝,就已經終結了的。
亦就是說,孫權認為劉備建立的不是大漢。
可這一點是很荒謬的。
別忘了現在孫權名義上,還掛著大漢太尉,九江侯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