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等激憤情緒下降后,一種名為擔憂的情緒又接踵浮上心頭。
熟悉軍事的黃權率先開口說道
“縱使我軍暫時放過江東,可難保孫權與曹叡,不會聯合對荊州發起進攻。”
黃權的話一說出口,頓時引起了殿內許多大臣的注意。
特別是張飛。
張飛下意識地就想附議,可還未等張飛的話說出口,糜旸便起身對著在座眾臣言道
“這點無須擔憂。”
糜旸的判斷,引得殿內眾臣詫異。
黃權起身拱手問糜旸道“為何”
在殿內眾臣的注視下,糜旸分析道“關中一戰后,逆魏元氣大傷。
損兵折將之際,國內人心定然起伏。
對逆魏來說,他們當務之急絕不是再啟戰端,而是如何安撫國內人心。
于常人看來,逆魏與逆吳結盟,乃是強強聯合。
可在孤看來,逆魏之所以會與逆吳結盟,目的在于禍水東引,讓江東成為我朝的眼中釘肉中刺,好讓彼有休養生息之時機。
而要是逆魏不與逆吳共同出兵,單憑逆吳一家兵力,如何能在短期內攻下荊州
這一點孫權心中定然也清楚。
正因為如此,他才不會貿然出兵。
兩家都在等著另一家先出兵,所以兩家最后不會有任何一家出兵。”
聽完糜旸的話后,殿內眾臣紛紛點頭。
當然在戰略上糜旸可以斷言,荊州短期內不會有危險,可為了萬無一失,戰術上的一些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接著糜旸就將他讓蔣濟釋放流言的事,告知給了殿內的眾臣。
在聽到糜旸的這一點安排后,殿內眾臣心中的擔憂情緒漸漸減少。
糜旸雖不在荊州已有數年,但荊州可一直在流傳著糜旸的傳說呢。
等糜旸說完后,諸葛亮亦起身對著殿內的眾臣說道
“大將軍之舉,可讓逆魏與逆吳投鼠忌器,可吾更有一計,能讓逆吳自顧不暇。”
見是諸葛亮發言,糜旸便識趣的回到座位上坐下,等著諸葛亮的良策。
沒有讓糜旸等太久,諸葛亮就說道“公安一戰后,孫權曾送來長子孫登作為質子。”
“今孫登在荊州已然漸漸長成,陛下可召孫登來長安,加以封賞。”
聽到諸葛亮的這番話,眾臣感到不解。
孫登的父親孫權公然反叛大漢,正常來說大漢不取孫登的性命,已經是仁義之舉。
怎么還要對他進行封賞呢
看到眾臣臉上不解的神色后,諸葛亮笑著說道
“孫權明知孫登在我朝,卻還敢悍然自稱偽帝,原因有二。
其一,彼之二子孫慮漸漸長成,他無子嗣無憂。
其二,孫權是想借刀殺人。
若我朝對孫登痛下殺手,反倒稱了孫權的意,可讓他以此為緣由,蒙蔽江東士民,正他反叛之名。
還能借我朝之手,為他清理隱患。”
乍一聽,諸葛亮說的話好像有邏輯不通的地方。
明明是孫權先反叛在先,大漢殺孫登乃是名正言順之舉,這件事又怎么會被孫權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