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上諸葛亮說的話,卻是精準預判了孫權的心理,并且符合當世的實際情況。
別忘了當世的信息流傳十分閉塞,而且很容易在有心人的利用下,造成一種時間差。
只要大漢殺了孫登,孫權就可以向世人宣稱,是大漢先殺孫登在前,他懷抱哀子之恨才不得已與大漢決裂。
孫權一旦這么做了,或許大漢境內的人會了解真實情況,但孫吳、曹魏境內的呢
那時候孫登的死亡是事實,大漢亦沒辦法讓孫登復生來解釋。
顛倒黑白,扭曲事實,是孫權一向擅長的事。
歷史上孫權在拿下荊州后,就曾這么做過反正在后世,依然還有不少人認為那時孫權與劉備不是盟友,而且認為是劉備先對不起孫權的
當然這樣的事在中國歷史上,也不止孫權這么一人做過。
就如有名的奴兒哈赤的七大恨
在對孫權的為人有了進一步了解后,眾臣都覺得諸葛亮的分析十分有道理。
因此他們接下來就很好奇,諸葛亮該通過什么樣的封賞方式,來破解孫權的小人之舉,并成功引起孫吳的內亂。
諸葛亮并未讓眾臣失望,他接下來獻上的策略,可謂是讓人拍案叫絕。
諸葛亮先是一笑,然后對著眾臣說道
“孫權有意放棄孫登這位長子,可不論如何,孫登身為孫權長子的身份,早已經在江東深入人心。
這一點是孫權無法抹殺掉的。
既然如此,我朝可下詔讓孫登過繼為孫策的嗣子,并讓孫登承襲吳侯之位。”
封孫登為吳侯的提議,倒并未讓眾臣有所驚艷,之前糜旸就曾提過類似的建議作為來日反制孫權的措施。
但將孫登過繼為孫策兒子的這一舉措,卻是讓眾臣的臉上紛紛流露出喜色。
這招妙呀
眾所周知江東基業的開創者,實際上就是孫策。
孫權說到底只是江東基業的守成者而已。
在這樣的事實之下,哪怕孫策死去多年,但他的名字也絕對不可能被江東士民給遺忘。
更別說孫策臨死前,還給孫權留下了大批的臣子。
正所謂家國天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吳”的天子就是孫氏的家主。
而按照當世禮法來說,孫策一系才是在法理上應該繼承孫氏家主的。
在事實上,孫策一系也才更應該繼承“大吳”基業
當然孫策是有兒子在世的,那么為何不在他的身上做文章呢
一方面原因在于孫紹并不在大漢手中,另一方面則是孫登的特殊性。
孫登是由孫權的長子身份,轉變為孫策繼承人的身份的。
從這點來說,無論是孫策遺留下的大臣,還是孫權一手提拔起來的大臣,他們都會傾向于讓孫登成為江東基業的繼承者。
要想擾亂一個國家的內政,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在當世,一國儲位被稱為“國本”
與孫登相比,哪怕孫慮在江東,他又有什么資格與孫登爭奪儲位。
而將“大吳”的最合法繼承人握在手中,國本不定,孫權又怎么會心安
“大吳”眾臣又怎么會心安
不過諸葛亮的策略,能起到的效果卻不止這一點。
想兒子造老子的反,有時候也容易的很。
在此萬分感謝龍戰于野盟主的打賞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