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一股討伐孫權的輿論風暴。
在那場輿論風暴中,眾多關西名士能將孫權噴的體無完膚。
但這樣的辦法,可以用來解氣,卻沒辦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因為關西名士再多,他們最多能影響的也只是大漢境內。
收復長安后的大漢,每做一件事,都要從整個天下著眼。
畢竟大漢的定位是華夏正朔。
可這一點不是名士多就有用的,曹魏與孫吳境內的名士亦不少。
要是貿然暗中授意關西名士抨擊孫權,那么曹魏與孫吳兩家的名士肯定會反擊。
三家名士各執一詞的情況下,會給天下人造成一個默認的心理印象漢、魏、吳三家互相撕咬,本質上并無不同。
這樣的心理印象是有利于孫吳,卻是不利于大漢的。
該說不說,孫權的政治天賦真的是點滿了的,他走的每一步看似滑稽,但背后都有著深意。
正是知道這一點,所以糜旸從始至終,都未提出過這方面的建議。
而糜旸也一直未找到好的辦法,來從根本上瓦解孫權的陰謀。
糜旸想不出,諸葛亮卻想出來了。
大漢既然是華夏正朔,那他自然不屑與所謂的吳朝爭辯。
相比想在言語上取得勝利,諸葛亮則是直接用堂堂正正的行動,來讓孫權的一切陰謀不攻自破。
尊崇忠義、寬仁、自信、等等符合華夏正朔的形象,會在孫登被封賞后,一步步潛移默化的在天下人心中成為今漢的標簽。
而分化、離間、種亂、等等能讓孫吳內政一團糟的手段,亦會在孫登被封賞后,一步步在江東的腹心之地發酵醞釀著。
在明白了諸葛亮的所有想法后,糜旸不自覺地想起了史書上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諸葛亮今日的建言,不就是很生動地在詮釋著這句話嗎
不止殿內眾臣對諸葛亮的建言感到驚喜,就是坐在主座上的劉備,這一刻看向諸葛亮的目光中,也充滿了滿意與驕傲。
臥龍向來不輕吟。
可一旦吟叫,那定然是之音。
沒有過多的猶豫,劉備就開口道
“丞相之言,深得朕心,當速施行。
至于孫登具體該如何封賞,亦由丞相一言決斷,無須報于朕。”
正所謂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可身為天子的劉備,卻毫不遲疑地將封賞孫登的權力交到諸葛亮手中。
由此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程度,達到了何種地步。
而將事情甩給諸葛亮之后,劉備看向糜旸言道
“明日太子就要到長安了。
你親自去接。”
突然被派了一個任務的糜旸有點愣。
他不是不知道劉禪明日到長安的事,也不是不愿意去接劉禪。
他發愣的原因是,尚書臺內他還有許多政務未處理,實在是有些抽不開身呀。
政務已經積壓的夠多了,再積壓下去,他元旦那日也休想休沐。
劉備看到了糜旸臉上的些許遲疑之色,要是其他君王見臣下對接太子一事為難,保不齊心中會疑慮重重。
但劉備卻不會如此。
相反的是他還一眼就看出了糜旸是為何遲疑。
知道糜旸的“苦衷”后,劉備沒好氣地說道
“即日起,尚書臺政務交由丞相處理。”
聽到劉備的這句話后,糜旸不僅沒覺得劉備是在削他的權,反而覺得劉備是在拯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