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者曰“高”,劉備復興大漢,的確稱得上這個美稱。
可反對者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廟號一事,不單單是為了稱頌先帝。
廟號講究的還是“蓋棺定論”。
意思就是當下所議的廟號,要符合劉備生前的作為,不然就是張冠李戴,只會給后世遺留下笑柄。
“高”一字自然是極好的,可“高”的廟號大多用在承繼祖宗基業且王朝鼎盛時的帝王身上。
而劉備不是后繼之君,他所在的時代更是漢室淪喪之際,從這一點來說“高”就不適合劉備了。
在這點的事實之下,“高祖”一稱很快被大多數臣子否決。
而當否決了“高祖”一稱后,有些奇奇怪怪的廟號就開始出現在大殿中。
如布德執義曰穆,德化肅和曰穆;稱“穆祖”。
如蓄義豐功曰仁,寬信敏惠曰仁;稱“仁祖”。
如溫和圣善曰懿,愛民質淵曰懿;稱“懿祖”。
好家伙,今日參與大朝會的大臣有多少,糜旸就聽到了多少種各式各樣的廟號。
這也不能怪那些大臣們。
與后世不同的是,兩漢的禮制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特別是在帝王廟號這方面。
因為比較稀少,所以根本沒多少案例可以參考。
無法參考,只能自己去摸索開創了。
而在祖前面加上一個美謚,成為一個帝王專屬的廟號,是兩漢帝王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
例如劉秀的世祖廟號。
其實在從先秦流傳下來的頂尖廟號中,一開始并無“世”這一廟號。
“世”初始與今日眾臣口中所說的,穆、仁、懿都在同一檔次,都是一種常見的美謚。
之所以在后世人心中,“世”之一字會成為與太、高并列的頂尖廟號,純粹是一般用這廟號的帝王,功績都過于頂呱呱了。
例如孝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
“世”是典型的,字因人而偉大的成例。
而從那些廟號的釋義來說,都不得不說是一等一的美謚,也能在某方面表達出劉備生前的為人。
但糜旸卻總覺得美中不足。
“中祖”被你們吃了嗎
望著不斷爭論的眾多大臣,望著默默無語的諸葛亮,糜旸知道是身為義子的他,為劉備爭取榮耀的時候了。
隨著糜旸的緩緩起身,殿內嘈雜的討論聲漸漸有著停息的態勢。
而當糜旸輕咳幾聲后,整座大殿立刻陷入了一片安靜之中。
看著糜旸的起身,坐在御座上的劉禪臉上露出興奮的神色。
剛才第一次以天子身份臨朝的他,快被眾臣激烈的討論聲,給吵得頭快炸了。
劉禪現在只希望糜旸一錘定音,他好早點下朝回去為他的父皇守靈去。
待殿內恢復安靜之后,糜旸先對著御座上的劉禪微微一拜,然后轉身看向殿內眾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孤以為,先帝當上“中祖”之尊號”
身為軍人的糜旸,語氣很是淳厚,借助著大殿內特殊的回聲裝置,他的話可以清晰地落入每一位大臣的耳中。
可就是在聽到糜旸的建議后,大殿內的大臣臉上卻紛紛有著別樣的神色。
啊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