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若逆魏要對關中用兵,或許會效仿當年曹操奇襲關中之事。
故而我軍應當加強黃河方面的防務”
姜維的回答,讓糜旸滿意的點了點頭。
“伯約有這樣的見識,我以后將不再有西顧之憂了”
就在糜旸要出鎮荊州的時候,一道重磅的消息在長安城內傳開。
漢驃騎將軍馬超去世了。
或許馬超生前的名聲并不好,可馬超的才能及身份,在大漢朝內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這樣重要人物的離世,對大漢來說可謂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也讓許多人感到惋惜。
而在看重讖緯之學的漢代,西征東征在即,卻驟然有大將逝世,這算的上一個不好的兆頭。
不過好在眼下大漢的國勢蒸蒸日上,類似的言論雖有,卻并未引起什么大的浪花。
糜旸也沒辜負馬岱的期望,一直在忙碌于東征事宜的他,還是抽空上了道奏表,請求劉禪賜予馬超“威”的謚號。
本來按今朝禮制,自襄陽王之后,雙謚成為人臣死后的最高哀榮之一。
但正如糜旸在馬超臨死前說的那些話一般,糜旸不會特地為他遮掩過往的錯事。
而有著過往的那些錯事在,除非馬超立下再造大漢之功,不然他是得不到雙謚的賞賜的。
不過雖然雙謚得不到,但馬超的功績也應該得到公正的評價。
“猛以剛果曰威,服叛懷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聲靈震疊曰威。”
從“威”的謚號解義來看,這個謚號是十分適合馬超的。
并且無論在哪朝哪代,“威”這個謚號的含金量都屬于上上乘。
想來若馬超在天有靈,對這個謚號也會感到滿意至極。
因為是糜旸的提議,劉禪很快就正式下達詔令,追謚馬超為“威侯”。
而馬岱作為馬超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在收到這道詔令時,心中對糜旸可謂充滿了感激之情。
馬岱本想料理完馬超的喪事后,就親自上門拜訪向糜旸致謝。
可還未等到那一日,馬岱就收到了一個消息。
“大司馬率六萬天策軍,從霸城門出征了。”
得到這個消息的馬岱,哪怕重孝在身無法出門親自為糜旸送行,但他還是在馬超的靈堂內,對著東邊的方向行起了三拜九叩之禮
“臣祝大司馬早日凱旋”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更何況是糜旸親征這一重大的事。
盡管名義上,糜旸打的是“出鎮荊州”的旗號。
可在吳國的探子得知,糜旸這次來荊州帶了六萬精銳時,他們還是下意識地將“出鎮”理解為了出征。
不是為了踏平江東,糜旸帶這么多精銳來干嘛
當這個驚人消息,在吳國探子瘋了般的急送下,來到孫權的案上時,孫權整個人都不好了。
糜旸你就這么喜歡江東嗎
在還未有確切的消息送來前,吳國朝野上下許多人包括孫權都以為,就算接下來大漢要用兵,糜旸的第一個目標也應該是洛陽。
于政治上,洛陽是華夏古都,意義非凡。
于軍事上,洛陽控制著漢軍進入中原的要道。
于經濟上,洛陽周圍是富庶的河東、河內等郡。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糜旸都應該將洛陽當做第一目標才是。
他怎么會突然心血來潮,帶著重兵來到荊州呢
吳國朝野也有些人認為,糜旸率重兵來至荊州,也許不是為了攻打江東,也有可能北伐宛城,攻打豫州。
但這樣的想法在孫權看來卻可笑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