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崇禎皇帝很有耐心,聽著他講述的情況。
楊嗣昌這才準備,說出他認為正確的選擇。
“陛下,我認為現在只有做兩件事,才能增加我們的勝率。
第一件事是遷都,順天府這里已經不適合作為首都。
黃衣賊主攻方向一定是順天府,我們現在的兵力,又沒辦法和黃衣賊抗衡。
一旦順天府被攻下,整個大明都會崩潰。
只有遷都,才能解決這個事情。”
楊嗣昌知道這件事情極為困難,但他還是說了出來。
他憑借經驗就能判斷出來,順天府這里已經守不住。
哪怕是能守住黃衣賊第一波攻勢。
但黃衣賊現在底蘊深厚,他們很快就會發起第二波攻勢,第三波攻勢。
連綿不絕的進攻,黃衣賊可以失敗多次,但只要大明失敗一次,大明朝廷就會崩盤。
因為大明的皇帝在順天府。
一旦皇帝被俘虜或是身亡,對大明的打擊太過沉重。
但遷都這件事情也極難,特別是即將面臨戰爭的時候。
大明的傳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土木堡之變沒有遷都,后金重兵來襲,也沒有遷都。
現在黃衣賊來襲,未必能遷都。
哪怕是崇禎皇帝下定決心,都未必能遷都,還要分化瓦解文官集團。
北方出生的士紳和勛貴,他們肯定不愿意遷都。
大部分家產和土地,都在北方地區。
讓他們放棄自己的利益,那基本不可能。
東南出生的士紳,他們不會反對遷都。
楊嗣昌看到崇禎皇帝猶豫不決的眼神,他就覺得遷都無望。
朝廷有一部分官員極力反對,崇禎皇帝又無法下定決心,遷都肯定會失敗。
崇禎皇帝猶豫片刻說道:“遷都這個事情,明天大朝會與百官商議。
楊愛卿說的第二個方法是什么”
楊嗣昌立刻說道:“只靠我們,未必能擋住黃衣賊。
后金與黃衣賊也有血仇,我們請后金的八旗兵入關,共同抵抗黃衣賊。”
溫體仁聽到楊嗣昌的計策,遷都他極力反對。
但他看到崇禎皇帝有些意動,沒在乾清宮公開反對。
準備明天大朝會,動員百官極力反對。
現在遷都,只能遷都南方,這是東林黨的大本營。
他與東林黨產生了很多齷齪,一旦遷都,東林黨勢必再次掌握朝堂,他絕對沒有好下場。
楊嗣昌竟然還要引后金的八旗兵入關。
溫體仁無法忍耐下去,極力反對道:“我反對請后金八旗兵入關,請神容易送神難。
我們請后金八旗兵入關,一定會花費不菲的代價。
我們把這些代價,花費到勤王的大軍,未必不能擋住黃衣賊。
兩宋的慘痛經歷,值得每個人警醒。
北宋與金人合作,南宋與蒙古合作,最后都導致極為慘痛的教訓。
兒皇帝石敬瑭,引契丹人入關,他遺臭萬年。
陛下也絕對不想當兒皇帝,請后金八旗兵入關,這辱沒我們大明朝列祖列宗。”
眾多閣臣也發言,他們已經見識過后金兵馬的殘暴。
又想到兩宋時期的慘狀,嚴詞拒絕請八旗兵入關這個計策。
崇禎皇帝看到內閣極力反對,他看著楊嗣昌道:“大明的事情,大明自己去辦,不能求助外敵。”
楊嗣昌心中很失望,崇禎皇帝太優柔寡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