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草民就說一說與塞外蒙古部落做生意的情況。”
李青簡要介紹他的出身,山西大同人,世代經商。
大明朝還在時,他們就與蒙古部落做生意。
暴利的大生意,都被晉商八大家壟斷。
他前往蒙古販賣一些茶葉和調料,收購那里的皮毛。
這條商路一直很穩定,直到大華成立,派兵清掃草原。
李家聯系多年的漠南蒙古部落,被大軍掃平。
李青只能帶著伙計,重新打通貿易路線。
這個時期草原激烈動蕩,部落之間起起伏伏,相互爭奪地盤。
李青沒有和草原部落建立穩固的聯系。
直到和林城被大華掌控,在那里成立了貿易集市。
他們這些小商人,只需要辦理一個攤位,就能與數百家蒙古部落做生意。
有著朝廷居中擔保,他們可以信任蒙古部落,正常做生意。
皇帝蘇河聽著這個叫做李青的商賈,講述他的經歷。
這人事無巨細,說著他經商的經歷。
他言語之中,也談到與蒙古部落做生意的情況。
從他的經歷,能看到部分蒙古部落的表現。
甚至對比他之前說的話,能看到蒙古部落的變遷。
但這個人說話太啰嗦,還一直沒有說到重點。
皇帝蘇河漸漸皺起了眉頭,他不想聽商賈的人生經歷,而是他們對塞外貿易和蒙古地區的看法。
他讓人找到了三位典型的商賈,卻沒有預料到,有人表達不行,抓不住重點。
皇帝蘇河輕咳了一聲,讓這個名為李青的商賈,停止闡述他的人生經歷。
他再次開口強調道:“朕想要了解塞外貿易的情況,例如商品的稅費、交通是否便利、哪些商品受歡迎。
還有蒙古部落的情況,他們是否持強凌弱,能否熟練說漢語,兩方進行交易是否順暢。”
名為杜明錦的商人,他用余光看了李青一眼。
這個北方大漢太著急,說話又很啰嗦。
明顯不是一個出色的商人,而是靠著家族的實力和大時代造成的環境,掙一些辛苦錢。
他根本沒有發現,皇帝陛下到底想了解什么東西。
杜明錦有了李青的前車之鑒,他介紹的東西就很有條理。
“陛下,前往塞外貿易的商品,如果賣給零散的部落,不需要繳納商稅。
在塞外的大城市中售賣商品,則要去當地繳納稅收。
塞外比較稀缺的商品,主要有各種鐵器、茶葉、食鹽、糧食和各種藥品。
其中以藥品最為缺少,治療傷寒的一副藥。
內地只需要五十枚銅幣,塞外那里則需要八百枚銅幣。
如果再往北走,能達到兩銀幣一副藥。
草民在蒙古,主要購買羊毛和牲畜的皮毛,還有蒙古產的肉腸。
蒙古主要銷售畜牧業相關產品。
食鹽需求量比以前大增,這些蒙古部落把多余的牛羊肉用鹽腌制好,制成肉腸或是肉干,售賣到內地換取銀幣。
之前沒有這種市場,內地的百姓富裕,才形成了肉制品交易市場。
蒙古某些地方還發現礦藏,但這些礦產不對民間商人銷售。
張家口前往和林城,朝廷修建了一條簡易的公路。
路邊有村子售賣食物和飲水,我們這些商人不需要帶大量的食物和飲水,也不擔心迷失在沙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