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借鑒前明的經驗,皇室對于儲君和其他皇子,進行不同方式的培養。
儲君由專業的人才,教授治國理政之道。
皇子則任由他們學習喜愛的學問。
這種制度極為有效,從大明最后兩任皇帝,天啟帝朱由校與崇禎帝朱由檢。
他們的治國理政的做法,就能看出來皇室教育的重要性。
天啟帝朱由校,經受過完整的儲君培養。
他看似不務正業,喜歡木匠活,他卻深知政治平衡之道。
任用閹黨與東林黨斗爭,明朝國力衰退的速度,明顯降了下來。
反倒是崇禎帝朱由檢,沒有經歷過儲君培養。
任用大臣隨心所欲,不了解政治平衡之道。
大明的死忠官員,都可以被隨意舍棄。
臣覺得陛下應該吸取大明朝的教訓,及時確定儲君培養的方式。
儲君不提前教導,他即便登基,也會對帝國造成極大的危害。”
李志升說話的同時,觀察著皇帝蘇河的表情。
他看到皇帝蘇河表情不太好,心里擔憂的同時,也認為他賭對了。
皇帝蘇河表情有了波動,這代表著他極為關心儲君的培養,自己的激將法有了效果。
李志升拿大明末代皇帝舉例,就是為了刺激皇帝蘇河。
皇帝蘇河不想讓子孫后代落得這個下場。
肯定要確立儲君培養制度,他們就能管中窺豹,了解到皇帝蘇河,屬意的太子人選是何人
他們只有現在投靠可能性最大的皇子,才能攥取最大的利益。
朝堂上,很多心思玲瓏的大臣,看出李志升為什么要這么做。
他們暗中豎起大拇指,贊同李志升這個辦法。
激將法極為有效,就是用在這種場合,容易被皇帝蘇河記恨。
皇帝蘇河臉色微微發生變化。
新朝會分析前朝滅亡的原因,把前朝暴露出來的明顯問題解決。
大華帝國也不例外,那些修明史的翰林,不斷通過各種細節,總結著明亡的原因。
這也是皇帝蘇河提出稅制改革,朝堂上阻力很低的原因。
民間的阻力,傳統士紳被消滅。
那時民間商賈,還沒有形成規模,沒有話語權。
朝堂上的百官,也了解明亡的最大原因,就是朝廷沒錢。
對于明朝的儲君培養制度,大華帝國也有很多人專門研究。
明朝的制度,只培養儲君一人。
其他皇子全部當豬養,他們的治國水平,連很多秀才都不如。
明朝中后期,出現三次不正常的皇位更迭,就能看出這些非嫡長子出身的皇帝,他們的表現。
景泰帝朱祁玉不是合格的皇帝,他是遇到千古名臣于謙。
于謙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
嘉靖帝朱厚熜無師自通,天資聰慧,政治手腕遠超常人。
崇禎帝朱由檢,他就是沒經過系統儲君教育皇子的表現,明朝滅亡最大的責任人。
皇帝蘇河看著李志升等人的表現。
他緩緩說道:“李愛卿說的有理,皇子們都要可堪大任,以應對意外情況。
皇子們除了正常上學之外,每周還要拿出一天時間,讓他們學習更專業的知識。
朕會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為他們選擇合適的人教導,教授他們治國理政。
這項課程,面向所有適齡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