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王張瑜亮開口說道:“你不用太拘謹,坐下談事情。
我當年和遼王李青木一起共過事。
他是一個很干脆的人,希望你也能干脆一些。”
杜崇光看到這種情況,他的鬢角微微見汗。
他的地位比三位王爺稍低一些,想要為遼國獲取更大的利益,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杜崇光也沒有經歷過,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他一時都拿不定主意,從哪個方向入手
杜崇光只能先商談一定會通過的條款。
例如各國互相承認貨幣,價值以含金量和含銀量進行換算。
允許民間商人,前往各國互相貿易。
各國之間互相尊重法律,在哪國犯法,就由哪國審判。
類似這種條款,一條條的達成。
晉王李鳳鳴輕咳一聲,道:“杜先生,這些事情你與本王的下屬商議就可以。
這些條約的細節,就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
杜崇光面帶歉意的說道:“晉王,外臣做事有些磨嘰了,我會盡量說框架性的條款。”
他道完歉之后,也琢磨出來做事的度。
他與這三國的君主,只需要定下框架,至于條約的細節,應該與和他同級別的官員商談。
他們都處在同一級別,也不像現在這樣,根本放不開手腳。
杜崇光與三位王爺,確立好四國建交的相關條款。
他們達成大部分共識,杜崇光這才說道:“三位王爺,我們四國之間可以有很多互補的地方。
我們遼國盛產很多礦產,特別是有著龐大的金礦。
遼王希望可以用黃金,采購你們這里的糧食。”
遼國地處非洲最南端,整體較為干旱缺水,農業不算太發達。
隨著國民和奴隸的增多,現在糧食還能勉強供應,今后幾年就必須外購糧食。
遼國解決糧食短缺的方法,其一是繼續向北擴張國土,占據更多的耕地。
這個辦法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但耗費的時間極長。
其二是外購糧食,之前的選擇就是大華南洋,現在有距離更近的選擇。
鄭王王仲策聽到這個消息,他非常的高興。
他們來到金蘭城,已經有一段時間。
移民開墾了大量的荒地,這些地的產量能預估出來。
鄭國的糧食,今后肯定會堆滿倉庫。
他正愁怎么消耗多余的糧食,遼王就派使者采購糧食。
鄭王王仲策開心的說道:“我們鄭國沒有問題,糧食豐收就會出售糧食。”
晉王李鳳鳴掌握著尼羅河兩岸富饒的土地,他也同意在糧食富余的情況下,向外出售糧食。
閩王張瑜亮沒有說話,他未來的國土,大半都是沙漠。
只剩下尼羅河兩岸的綠洲,產出的糧食肯定不夠本國人吃。
他還需要向晉國和鄭國購買糧食。
三位王爺與杜崇光交流的很順暢,他們基本都達到了各自的目的。
閩王張瑜亮看向杜崇光,詢問道:“本王聽往來的商隊談論,遼國管理奴隸的制度很出色。
遼國成熟的制度,值得本王借鑒。
杜先生可以詳細給我們介紹遼國這項制度。”
杜崇光聽到閩王張瑜亮的問題,他知道這是與三位王爺,拉近關系的好機會。
遼國的這項制度,它也不是需要保密的制度,一個遼國的普通官吏,都能說出大概。
杜崇光喝了一杯茶,潤潤有些干燥的喉嚨。
他不急不緩的說道:“關于遼國的這項制度,細節和配套法律有很多,短時間內介紹不完。
這次只說一些梗概,供王爺進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