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弘義以南洋總督府為藍本,打造了大華帝國海外擴張的規矩。
他因為這個功績,一路碾壓各大巡撫,成為增補內閣大臣的贏家。
武弘義曾經仕四川、廣東兩地,但他的基本盤在南洋。
他在京城之中根基薄弱,只是收攏了一些小官。
現在這種情況,正是他等待許久的機會。
只要能把投靠他的官員,推上去幾個,他的圈子會更加穩固。
內閣大臣武弘義出列道:“陛下,大理寺、少府、稅務總局等衙門罷官人數太多,這幾個衙門有些業務已經半癱瘓。
臣建義盡快增補一些官員,讓這些衙門運行順暢。
臣知道幾個賢才,可以推”
皇帝蘇河看到內閣大臣武弘義侃侃而談。
他知道武弘義說完,會有更多的大臣做這些事。
這些大臣都為了一件事,爭搶空缺出來的官職。
這種情況時有發生,他們想說的話,皇帝蘇河都能念出來。
各方派系為了爭奪利益,各種手段頻出。
他們雖沒有在大朝會上演全武行,但罵戰的情況出現了足足兩次。
皇帝蘇河對于大臣們明爭暗斗,他已經快忍耐到極限。
特別是一些人,已經把目光盯在長大的皇子身上,這直接觸碰了皇帝蘇河的底線。
他準備來一記重錘,徹底扭轉現在黨爭的局面。
內閣大臣武弘義的話,直接被皇帝蘇河出生打斷。
“這次空出來的官位,朕準備用作招募賢才。
朕起勢之初,在漢中設立招賢館,招納了很多賢才。
帝國的一二品大員,很多都出自當年那次招募賢才。
朕聽聞民間各種思想潮流不斷涌現,有著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盛況。
朕準備拿出一些職位,招募百家之中的人才,讓他們為國所用。
再者,皇子已經成年,是時候請名師教導。
百家之中卓越的賢才,可以為各個皇子的老師,教導皇子學問。”
內閣大臣武弘義被皇帝蘇河打斷他的話。
他開始還有些惶恐,擔心自己哪方面惹惱了皇帝蘇河。
他戰戰兢兢聽完皇帝蘇河的講話,這才了解到,皇帝蘇河是另有想法。
朝廷空出來的這些職位,將會給皇帝蘇河心目中的賢才。
這些賢才還能成為皇子們的老師。
武弘義知道,這是他奠定根基,追上其他內閣大臣的機會。
他趁著自己正出列,其他人愣神的機會,躬身行禮道:“陛下,您所說的百家,朝廷官員是否可以加入其中。”
皇帝蘇河笑著說道:“百家思想,為了什么
古時的道、儒、法、墨,那都是在探索治國之道。
現在的百家,也必須有著獨特的治國思想。
禁止官員們加入,那算什么治國思想。
某一家的思想,能得到大部分官員認同,朕覺得這才是能治國的思想。”
皇帝蘇河這話一出,參與大朝會的官員,他們都眼神閃爍。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他們沒有能力像王守仁那樣,創造出心學那種新學派,但加入一個認可的學派,完全沒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