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蘇河宣布在會試之前的九月十日,舉辦大華帝國百家爭鳴大會,歡迎各大學派來京論道。
這個突如其來的事件,讓所有官員都措手不及。
他們也無心討論其他事情,這次大朝會很快結束。
皇帝蘇河看著官員們陸續走出皇極殿院內。
他從龍椅上站起身,向著乾清宮方向走去。
皇帝蘇河之所以這么做,就是因為這幾年,文官武將的黨爭都在加劇。
官員們因為利益、地域、師承等原因,抱團在一起。
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官員們不抱團,很難在官場上生存下去。
皇帝蘇河也多次打擊官員結黨營私,他發現無論怎么打擊,這種現象或多或少都會發生。
讓每個官員都是圣人,有著極高的道德水平,這根本不可能。
一個正常人,他都會趨利避害,更何況官員都是精英。
皇帝蘇河想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堵不如疏。
他從幾年前開始,疏導官員們的黨爭,讓官員們有序競爭。
打嘴炮的那種清流,拉幫結派,只知道斗爭的官員,他們被皇帝蘇河壓制,升遷的速度極慢。
大多數官員結黨,但他們能把本職的事務做好。
大華帝國的官場形成多個派系,每個派系的勢力都不強,全在皇帝蘇河的掌控之中。
他看著皇子們一天天長大,就覺得這么做,不是長久之計。
他是開國皇帝,掌握著強大的武力,心智也極為堅定。
文官武將都懼怕他,做事絕對不敢湖弄。
等到他老去,皇子登基之后。
再維持這個制度,必然會出現奸臣或是權臣當道,蘇家江山都被篡奪。
皇帝蘇河思考數年時間,他決定把權臣為主的黨爭,轉變為黨派為主的黨爭。
這樣哪怕到了最極端的情況,數個黨派互相制衡,皇帝最多成為傀儡或是吉祥物。
隨著大華帝國經濟蓬勃發展,朝廷又不限制民間思潮。
諸子百家的思想復蘇,又與現在的情況結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新思潮。
皇帝蘇河從中看到新的希望。
新的諸子百家互相競爭,代替舊的黨爭。
這不再是代表某個人,或是某個利益集團,而是代表某個思想。
這種容納多個利益集團的派系,他們之間互相競爭,更容易被皇帝掌控。
這種競爭是良性競爭,很難出現一家獨大,超越皇權的情況。
大華帝國現在的思想很混亂,也不利于帝國的穩定。
百家互相競爭,形成幾大主流思想,也有利于帝國的穩定。
皇帝蘇河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他這才在大朝會推動新的百家爭鳴。
他根本不怕百家爭鳴會失去掌控,某一家吞并所有流派。
哪怕是儒家一家獨大,也有理學心學等派系。
更何況法家等學說,在持續的壯大,他們絕對不會放棄手中的利益。
無論事情發展到哪個方向,他都不會比大臣結黨營私,形成黨爭更加惡劣。
皇帝蘇河沒有忘記,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激烈的黨爭。
大明東林黨擊敗所有黨派,失敗者利用閹黨對抗東林黨。
等到閹黨也失敗,東林黨一家獨大無人可治,大明也就步入了死亡的倒計時。
皇帝蘇河決不允許,東林黨這種自私自利的黨派,出現在大華帝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