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蘇蜀走出華夏大學,他腦海中依然回蕩著趙宇光教授的話。
藩屬國之間必定爆發戰爭。
這件事情已經是帝國高層的共識。
經濟危機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這件問題已經有了苗頭。
無論是魏國與曹國之間的戰爭,還是桂國與吳國之間的戰爭。
或是更早些時候,閩國與越國和晉國之間的戰爭。
那都是藩屬國之間的矛盾,已經積累到非戰爭不可的地步。
經濟危機的出現,只是延后了戰爭爆發的時間。
但隨著各國工業的進步,戰爭爆發的越晚,戰爭的規模就越慘烈。
現在華夏大學的教授,他只掌握各種公開的資料,就已經能推斷出戰爭不可避免。
太子蘇蜀相比于父皇,他更希望藩屬國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
他與藩屬國的國君,大部分都沒有深厚的感情。
他們既不是兄弟,也不是父子,藩屬國之間爆發戰爭,對他們的實力必定有所削弱。
只要帝國掌握平衡,不讓某個地區一家獨大,對于帝國來說,藩屬國爆發戰爭,完全沒有損害。
帝國還能借此售賣武器,在戰后調停,還能確立帝國宗主國的地位。
藩屬國之間爆發戰爭,還能讓他那些弟弟們實力削弱。
弟弟們實力太強,會滋生出不該有的野心。
太子蘇蜀有信心,自己不會成為建文帝。
縱觀歷史,在大一統國家,番王造反成功,也只有明成祖朱棣一例。
明成祖朱棣實力和運氣并存,這只是其一。
最大的問題是建文帝太過廢物,他是皇太孫繼位,威望也不如。
如果是他父親朱標繼位,朱棣造反絕不會成功。
太子蘇蜀對自己有信心,他卻對自己的兒孫沒有信心。
縱觀歷史,出現中興之主的概率太低了,反倒是出現昏君的概率,成倍的增加。
藩屬國的實力太強,在未來遇到昏庸之君,很可能就會入主中原。
太子蘇蜀都能想象,他登基之后,除了發展國內的工業,處理國內的事物。
在外交上最大的工作,那就是平衡各大藩屬國的實力。
在無法吞并藩屬國的情況下,太子蘇蜀認為把藩屬國分割成一個個小國,對于帝國更有利。
這件事情,歷史上漢武帝出臺推恩令,成功解決郡國勢大的問題。
藩屬國的國君,生的兒子不止一個,總不能厚此薄彼。
帝國有心,只要稍微推動,表露出帝國的態度。
自然會有不甘心的人,準備瓜分他們父王留下的遺產。
襄王蘇鯉和閩王張瑜亮死的太早,這兩個國家權力已經完成傳承。
太子蘇蜀無法實驗他的想法,甚是遺憾。
太子蘇蜀離開華夏大學,繼續探望退伍的老兵、沒有休假的工程師等對帝國十分重要的人,積累他的威望。
中秋時節,闔家團圓的節日。
太子蘇蜀在皇宮之中,參與父皇舉辦的晚宴。
這場宴會,皇帝蘇河與皇后王文君共同出席。
不只是有后宮的嬪妃與未加冠的皇子參與,還邀請朝廷重臣與社會名流。
男人在宴廳中對著明月舉杯暢飲,吃著菜肴與月餅。
女人在閣中就餐,里面不時傳來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