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夏青黛在京城出了一次手,這一條被她選中的街道,就有了一個新名字——仙人街。
而在仙人街東北角的空地上,憑空而起的佛塔,以及緊挨著佛塔的一座金光閃閃的黃銅渡金神殿,還有神殿前同樣金光閃閃的黃銅鍍金招財火麒麟,就成了京城老百姓新的朝圣之地。
日夜都有人在殿門外的寶鼎上香祈福,別的道觀和廟宇靈不靈的不好說,這一座神仙親賜的庇嬰塔和黃金神殿肯定靈!
這個時代的人本就熱衷于宗教活動,甚至可以說老百姓的一半社交都是在各類城隍廟、土地廟、財神廟里完成的。
夏青黛用如此神仙手段安置小人國的棄嬰,即便她沒有打造圍墻,但在眾人的心中,自然有一堵高墻,隔絕一切罪惡。
哪怕是幾天沒有吃飯的乞丐和小偷,也提不起勇氣進神殿偷糧食——即使大家都知道,這里面堆滿了神仙賜下的各種神物,也知道這里的窗戶還沒有完全封上。
別的也就罷了,對于真神大家肯定發自內心的敬畏,沒有人敢褻瀆。
只要能遠遠地上一支香,老百姓們就心滿意足了。至于自覺罪孽者,根本連靠近都不敢靠近。生怕一個雷劈下來,把他們給劈得灰飛煙滅。
許多原本常年混跡于各大廟宇、道觀的義工,現在改了方向,一頭往神殿扎來,虔誠地奉上自己所有的力量,愿為神使聞人翊所驅使。
假扮道士的聞人翊也是來者不拒,這個時候敢過來的,絕對都是狂熱信徒,沒有理由拒之門外。
倒是最開始夏青黛想收留的棄嬰,反而沒有幾個。概因那天她拿磚頭一樣厚的醫書,砸棄嬰之家時太兇猛了。只要家里還能咬牙堅持的,萬萬不敢在這個風口浪尖棄嬰。
家里多一張嘴是小事,被雷劈了才是大事,未來肯定諸事不順,什么時候去見閻王都不知道。見了閻王又會不會被打入18層地獄,也不知道。
因此偌大的庇嬰塔,落成之后,其實里面也就只有當天早上撿來的三個棄嬰,且無一例外都是女嬰。
那些免費的義工,就成了棄嬰們的臨時媽媽。
夏青黛拿下來的佛塔原型是大雁塔,做成了精致的磚木結構的模型,放小人國跟原版大雁塔幾無差距,她用來當孤兒院。
而神殿的原型,則是天壇的主體建筑祈年殿,被做成了一座黃銅的香薰爐子。祈年殿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原版現在就佇立于京城,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夏青黛選它做堆放“神物”的倉庫,那些她放下來的米面油和奶粉、米粉,就都堆在里面。當然,畢竟是香薰爐子,四面是透風的,還需要再改造一下,比如加些玻璃窗什么的。
細節方面夏青黛就不管了,全權由被她欽點為“神使”的聞人翊負責。后者對這項任務也甘之如飴,一點不覺得麻煩,畢竟這也是他累積聲望的機會。
這里發生的事,很快就在京城傳開。從官方到民間,到處都是神的傳說。
甚至連遠在熱河的乾隆,都收到了京城留守官員們加急呈上的神跡奏折。
無論是庇嬰塔,還是等比例復刻的黃金祈年殿,都不是一件小事,上達天聽是肯定的事情。
就在乾隆一臉深沉地翻著這些怎么看、怎么離譜的奏折時,英國使團的主要成員在大清官員的陪同下,自京城往熱河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