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也不能十拿九穩,畢竟醫院不是什么好打探消息的地方,尤其是斐迪南出事后,安保措施嚴格起來,東非情報人員能獲取大致情況就已經不錯了。
而斐迪南大公(馬西米連諾一世)在初步確認侄子的安全后,又開始擔心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關系,對于斐迪南大公(馬西米連諾一世)而言奧匈帝國畢竟是自己的母國,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根基,所以奧匈帝國在其心中的地位僅次于東非。
至于墨西哥這個曾經和斐迪南大公(馬西米連諾一世)關系匪淺的國家,早就沒有任何關系了。
“這次塞爾維亞人的行動,很有可能引發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緊張關系,對于這一點,恩斯特你怎么看?”斐迪南大公(馬西米連諾一世)問道。
還能怎么看,自然是希望兩國大打出手,最好把整個歐洲都牽扯進來,當然,恩斯特肯定不能把心里話說出來。
“我的看法是這次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很難緩和了,當然,我本人并不希望奧匈帝國這個時候和塞爾維亞開戰,因為在我看來,奧匈帝國并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恩斯特依據前世奧匈帝國的糟糕表現,實事求是的說道。
單從軍費角度來考慮,前世奧匈帝國表現就十分低能,戰前奧匈帝國的軍費差不多是四億多德國馬克,而開戰后奧匈帝國的軍費只翻了一倍,達到八億多德國馬克。
而德國開戰前軍費是八億多馬克,開戰后軍費暴漲到三十二億馬克,幾乎是戰前的四倍,法國則由戰前的八億多馬克增加到十五億馬克左右。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在戰前奧匈帝國的軍事開支遠低于其他幾個列強國家,也就比西班牙和日本高,所以理論上來說,開戰后奧匈帝國為了彌補之前的準備不足,應該大幅度提升本國軍事開支,但事實是開戰后,奧匈帝國軍費也僅達到其他大國戰前標準。
以這個態度參加一戰,奧匈帝國怎么可能不拖德國的后腿,也難怪連小小的塞爾維亞都搞不定。
恩斯特接著說道:“奧匈帝國之前在軍事支出上就并不積極,在歐洲大國里,軍費僅高于西班牙,并且奧匈帝國承平日久,軍隊戰斗力也很值得懷疑,反觀塞爾維亞剛剛經歷過兩次巴爾干戰爭,有大批作戰經驗豐富的士兵,同時其武器也剛剛換裝完畢,甚至比奧匈帝國內部一些軍隊都要精良,如果奧匈帝國不重視這個對手很容易在巴爾干半島上吃大虧。”
對于恩斯特將奧匈帝國說的如此不堪,岳父還是有些不服氣的,他說道:“塞爾維亞終究是一個小國,而且剛剛經歷過戰爭,經濟上恐怕很難和支持和奧匈帝國這種大國進行新的戰爭,而且奧匈帝國的軍事人才也不算少,就算前期遇到一些挫折,也能憑借雄厚的國力拖垮塞爾維亞這個小國吧?”
兩國的差距是肉眼可見的,奧匈帝國人口五千多萬,而塞爾維亞就算加上支持它的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等南斯拉夫人,人口也就五百萬人,還不到奧匈帝國的十分之一。
這還是樂觀估計,畢竟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在奧匈帝國統治下,很多人恐怕不愿意和奧匈帝國為敵。
而這僅僅是人口上的差距,奧匈帝國其他層面的數據,更是可以把塞爾維亞甩的連影子都看不到。
就比如軍工業,如果沒有外部支持的情況下,塞爾維亞根本沒有能力組織起來軍隊同奧匈帝國抗爭,畢竟塞爾維亞的軍事工業幾乎為零,其支柱產業以農業為主。
就比如波斯尼亞總督波蒂奧雷克就曾經調侃過塞爾維亞是“養豬人”,因為養豬業是塞爾維亞的支柱產業,之前還因為經濟危機,塞爾維亞養豬業受到重創。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