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要盡可能的調整本國經濟發展態勢,尤其是重塑戰后本國產業結構,從而適應新的國際市場變化。”
“做到危機不首先在東非爆發,如果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后,政府也要有可靠的方案,將損失降到最低,最好能夠實現國內經濟的正向循環,同時通過科技創新保證外貿的平穩。”
“當然,經濟危機肯定不會立馬發生,根據我的預期,它大概會在1925年以后發生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我國經濟發展應該會相對平穩,甚至可能持續繁榮。”
“政府的工作就是借助這個繁榮時期,做好配套設施和政策,加快產業升級和轉型,淘汰落后企業,扶持優質創新和技術型企業,淘汰落后產業,發展新興產業。”
依照恩斯特的意思,經濟危機就像一場流行感冒,而只有免疫力強的人才能不受到太大傷害,并且最先康復。
而所謂免疫力,對于東非來說就是優質的產業結構,公正的市場環境,有活力和核心技術的企業等等。
恩斯特說道:“就拿鋼鐵行業來說,在世界大戰期間,我國的鋼鐵產量攀升到接近四千萬噸。”
“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受到了來自外部市場的刺激,來自歐洲的訂單,亦或者遠東等落后地區的需求。”
“而不是因為國內經濟發展需要所生產的,如果外部市場崩潰,而我們又沒有做好相對應的調整,那國內市場上可能就憑白多出將近數百萬噸的過剩產能,同時還有可能面對國際鋼鐵的傾銷競爭,進一步擴大過剩產能帶來的損失。”
東非鋼鐵年產量一度達到了四千萬噸水平,比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美國,還多出六七百萬噸。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主要是供給了歐洲或者其他市場,這部分市場最高的時候大約消化了接近一千萬噸的產能,也就是說在東非鋼鐵出口的高峰,出口鋼鐵及相關產品幾乎等于英國一整年的鋼鐵產量。
不過,1917年以后,東非對外鋼鐵及相關產品的出口量又回落到數百萬噸水平。
數百萬噸相對于東非接近四千萬噸的鋼鐵產能,占比其實已經不算很高,但這主要是因為東非本身就是一個鋼鐵消耗大戶。
東非人口高達一億六千萬,工業規模龐大,東非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快,所以自身的鋼鐵需求肯定少不了。
但數百萬噸已經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據,要知道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全年的鋼鐵產量都達不到一百萬噸,而能超過一百萬噸的國家,完全稱得上工業強國,就比如戰前的比利時。
所以恩斯特說道:“產能過剩問題,要逐步解決,讓其回歸到合理區間內。”
“以鋼鐵生產企業舉例,一些技術含量低或者浪費嚴重的鋼鐵廠要關停整改甚至是淘汰,對于一些有技術創新的企業則要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