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就是威廉二世這種比較自負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如今東非和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治力量。
威廉二世說道:“我想你們應該對東非也有所了解,我們并不能干擾他們的外交決策。”
“再者說,這個時候停戰,對于你們也是極其有利的,你們已經拿下了高加索南部大部分地區,而且參戰時間也比較晚,受到的損失在兩大陣營中算是比較小的。”
當然,事實卻并非完全如此,雖然奧斯曼帝國參戰時間晚,但是卻是同盟國中唯一一個戰爭發生在本土的國家。
雖然奧匈帝國在戰爭之初,也被塞爾維亞反攻進入波斯尼亞,俄國也越過奧匈帝國東部邊境,但是兩地顯然對于奧匈帝國而言屬于邊角料地帶,甚至波斯尼亞當時都不算奧匈帝國名正言順的疆土,僅僅是軍事占領區。
而奧斯曼帝國就不同了,帝國糧倉伊拉克受到極大破壞,同時波斯灣沿岸港口也受到較大損失,紅海和地中海沿岸在奧斯曼帝國也算相對富饒地區。
而這些還不是最糟糕的,要知道奧斯曼帝國的政治中心,伊斯坦布爾在戰爭期間也受到了敵人的炮火打擊,這在同盟國中是唯一一個首都受到協約國大規模攻擊的。
當然,有得有失,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奧斯曼帝國軍隊損失,在同盟國中比例并不高,也就比羅馬尼亞這個幾乎打醬油的國家高一點。
威廉二世也是拿這一點說事:“德國為了戰爭付出了數百萬將士的生命,相對而言貴國的情況就好一些,除了前幾個月的波斯灣戰爭以外,你們并沒有遭遇過其他大規模的戰役。”
這其實也和奧斯曼帝國的動員有關,奧斯曼帝國總人口也才兩千多萬人,這么點人口加上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奧斯曼帝國根本無力支撐更多軍隊的后勤保障。
如果不是俄國突然崩潰,奧匈帝國等國家能夠抽出兵力支援奧斯曼帝國的話,那奧斯曼帝國還真無法堅持下去。
這一點從英國開始對奧斯曼帝國展開攻勢后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奧斯曼帝國軍隊可以說一觸即潰,也就好在巴格達鐵路暢通,盟友的援軍能夠及時抵達,才避免了奧斯曼帝國戰場的惡化,并且最終在奧匈帝國等盟友的幫助下,才能轉敗為勝。
威廉二世說道:“繼續戰爭,對于你們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尤其是在英國海軍實力超過我們這些國家的情況下。”
“奧斯曼帝國的經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如果戰爭繼續,那你們的沿岸經濟重鎮都要受到進一步的打擊,如果你們能夠承受這種代價的話。”
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后,全世界的經濟都開始向沿海或者水運發達的地區轉移,就算東非也并不例外,雖然東非比較重視內陸經濟,但是東非東西海岸的經濟總量,占比依舊是最大的。
東非尚且如此,世界上其他國家更不需要多說了,德國雖然經濟分布相對均衡,但城市和工業基地,也基本沿著河流分布,其擁有令人羨慕的發達內陸水運網絡。
而奧斯曼帝國的經濟自然也擺脫不了這一點,畢竟外國資本在奧斯曼帝國的投資,肯定選擇優先交通便利的區域,而且他們的滲透本來就是由外而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