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強推的話,自然也可以做到,但是恩斯特可不想搞得天怒人怨。
恩斯特說道:“時代已經變了,國家的經濟體制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辦法來對抗這次瘟疫。”
“現階段,東非抗擊瘟疫的辦法應該是在盡量維持社會正常生產運行的基礎上,盡最大的可能推行相關防疫政策。”
當然,這么做的話,東非防疫的效果顯然會大打折扣,不過恩斯特很清楚,就算東非真的推行全面疫情管控,以國民生命安全為第一目的的話,那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
東非民眾不僅不會對政府保證大部分人的生命安全而感恩戴德,反而會因為政府的政策束縛,而對政府的行為感到不滿。
就算東非真的搞全國戒嚴,那也不可能把疫情拒之門外,所以恩斯特的主張是民眾生命安全和經濟并重。
恩斯特說道:“我們把政府該做的做到位,至少要讓民眾相信,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畢竟真把他們關在屋子里,他們又不愿意。”
作為一位專制君主,恩斯特本身就沒有道德底線,要不然東非這個國家也不可能出現。
“趁著這個時間段,也正好推進一下經濟相關的政策,促進國內的經濟轉型,一方面刺激和推動企業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提高服務業質量,完善國內經濟循環系統。”
本身因為一戰的結束,東非經濟就受到了重大挑戰,這個時候,正好借用歐洲大流感推動經濟轉型工作的開展。
目前東非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經濟質量較差,雖然東非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但是相對于歐美各國,東非產業依舊以中低端產業為主。
第二則是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的訂單大幅度減少,這對東非現在的產業結構形成了巨大沖擊。
而想要應對這次沖擊的辦法無非是兩點,要么拓展海外市場,要么提高國內民眾的消費能力。
但是,拓展海外市場顯然在現階段是行不通的,隨著一戰結束,世界秩序重新回歸平穩,東非已經失去了拓展海外市場的優良外部環境,反而要應對歐美各國的新一輪挑戰。
當然,歐洲各國想要恢復經濟生產至少還需要數年時間,當下,東非主要的競爭對手依舊是美國。
不過,單單是美國,就足夠讓東非頭疼了,畢竟美國的工業產能并不比東非遜色多少。
而之前,美國因為歐洲戰爭的原因,國內工業生產能力本來就拉到極限,所以,美國對東非經濟上的威脅十分巨大。
當然,為了應對美國工業的競爭,東非也并非沒有準備,畢竟從四五末期開始,東非就已經開始強調經濟轉型,這就是為了避開美國的競爭。
美國的工業實際上和東非處于半斤八兩的水準,而擁有更多中高端產業的歐洲各國,現在還沒有恢復元氣。
所以,東非的目的就是搶占更多中高端產業,而這個時候,東非從同盟國獲得的那些技術儲備和機械,以及俄國的高端人才,就能夠發揮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