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產業轉型對于東非而言,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因為世界市場始終是有限的,東非的工業品牌效應顯然還不能和歐洲相比,而中高端產業也需要時間培育。
而東非工業品牌效益比較差的主要是輕工業產品,涉及到衣食住行中,前兩者和其他國家差距最大。
畢竟房子和汽車等交通工具雖然值錢,但是房子基本很難出口,汽車也等交通工具也并非必需品。
而紡織業和食品行業就完全不同了,更新速度快,且是民眾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可以說食品是最基礎的產業。
每天民眾都要為食品開支買單,而且吃完還要接著買,循環效果最好,擁有強大的食品企業,可以說等于坐擁一座用之不竭的金山,前世美國的可樂,漢堡,炸雞在全世界傳播就是典型。
總而言之,東非第五個五年計劃或者說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提升輕工業領域的發展質量。
恩斯特說道:“輕工業一直都是我們最大的短板,尤其是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們就算生產再多產品,如果消費者不買單,那就是無效生產,只能浪費資源。”
“同樣是紡織業,東非的產能確實追平了歐美國家,但是國外一提到東非的紡織產品,第一印象就是質量差,價格便宜,而我們現有的紡織企業,也沒有成長為在國際上比較知名的優質企業。”
東非紡織產品的正常出口量其實也不多,而不正常的則是戰爭期間,歐洲的大量訂單對東非紡織業發展起到了巨大刺激作用。但是,現在戰爭結束了。
這樣一來,東非紡織業就面臨了新的挑戰,同時還要應對美國紡織企業的競爭。
但是,東非紡織業顯然和美國這種老牌強國的紡織業相比,還有許多不足。
恩斯特說道:“國內的紡織企業發展時間短,技術積累差,設備也相對落后,產品質量更差,嚴重影響了帝國出口消費品的名譽和口碑。”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受到東非過去長期完全計劃經濟的影響,現在東非紡織業雖然轉為民營,但是他們的技術來源,機械設備,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受到過去東非經濟制度的影響。
當然,事情肯定不能這么看,要知道上個世紀,東非還是一個農業國,在第五個五年計劃前,也不過剛從一個半工業國家變成一個初級工業強國。
從這一點來說,東非的一大批國有紡織企業雖然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卻是無法磨滅的。
如今,東非紡織業能擁有數量龐大的專業工人,這就是東非國有經濟的歷史貢獻。
雖然國有企業效率不高,但是他們短時間內根據行政命令和計劃迅速膨脹,培育了龐大的產業規模,進而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
如果不是因為如此,東非紡織業在1910年后,就算民營企業,總不可能直接找到大量有豐富經驗的工人來發展。
當然,現在這些國有資產賣都賣了,東非政府也不可能重新再搞一批國有紡織企業出來,至少對于紡織業而言,民間的效率和對市場的敏感度要高于東非政府。
不過,恩斯特顯然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就對東非現在的紡織業放任自流,尤其是在面對歐美國家,甚至其他地區競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