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產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受到了東非大環境的影響,就像水患多的地方,人們善于建設水利設施一樣,東非醫藥產業恰好是在相對惡劣的衛生環境下誕生的。
不解決好醫療衛生問題,東非這個國家就很難發展,尤其是本國氣候相對濕熱的區域,或者說容易滋生各類熱帶疾病的地方。
這直接關系到國民的生存問題,所以就算最貧窮的殖民地時代,東非政府也將醫療衛生治理放在國家發展事務的前列。
……
基特韋市。
在東非城市里,基特韋的出鏡率并不高,但是基特韋卻是在東非歷史中有著相當重要地位的工業城市。
截止到1920年,基特韋市的總人口高達三十多萬,其所在的銅礦帶地區,也是東非全國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中心。
在銅礦帶區域內,基特韋市是僅次于盧本巴希的第二大城市。
在1896年的國家行政區劃變更之中,基特韋市從施瓦本省中分割出來,被劃歸到新的中央省,也就是現在以東非首都萊茵市為核心的中央省。
而盧本巴希則繼續保留其施瓦本省省會地位,這也使得兩座城市的差距日益加大,這也好理解,盧本巴希作為省會,在政治級別上要比基特韋市高,享受的政策資源也不是基特韋市所能媲美的。
不過,這也暫時改變不了,基特韋市屬于東非工業比較發達城市的身份和地位,畢竟在人口上,基特韋可以排進東非城市的前三十。
放在其他國家,基特韋市足以稱得上是大城市,但在東非也就只能算中等城市。
基特韋市的形成源自于東非對當地銅礦的開采,這也是東非國家早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在上個世紀,銅礦一直是東非最重要的出口礦產,為東非帶來了大量財政收入。不過,依靠銅礦發家的基特韋市現在卻遇到了問題。
而為此基特韋市政府不得不就越來越艱難的經濟發展形勢進行討論,并且尋找基特韋市經濟的新出路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1920年3月。
此時歐洲流感尚未波及到基特韋市,但是整個基特韋市市政府依舊風聲鶴唳。
基特韋市的市長德伯爾恩召開了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會議,市政府官員和基特韋市的本地企業參加了這次會議。
德伯爾恩面色嚴肅的對著參會人員們說道:“諸位,這次會議召開的目的,我相信你們已經有所了解,那就是如何解決我們市最近遇到的經濟發展桎梏問題。”
“雖然從明面上來看,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基特韋市建立以來,我們城市的發展速度就十分迅猛。”
“到了今天,基特韋已經從一個非洲大陸上籍籍無名的小地方,發展成為人口三十二萬的大城市,并且在全世界都有所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