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不明顯,但是,等到沿海地區的銅礦冶煉,有色金屬加工等等企業和工廠建立起來,而那時我們基特韋還沒有完成轉型,那對于我們市的經濟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有人問道:“市長,那你的意思?”
德伯爾恩市長說道:“自然是要變革,對我們市的經濟進行重塑,現在是1920年,正值國家第五個五年計劃執行的初年,我們應該響應中央政策,對本市經濟進行轉型。”
接著德伯爾恩說道:“目前,我對我們市經濟發展的看法如下,首先,我們市的條件,在排除銅礦資源以外,和國內的其他城市對比,并沒有顯著優勢。”
“基特韋市是依靠銅礦開采而興起的城市,但是除了銅礦之外,我們市還有哪些顯著的優點么?”
“在政治上,我們市僅僅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地級市,在省內的地位,不僅比不過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和盧薩卡市,甚至可能排在卡布韋市之后。”
“交通上,我們市也沒有顯著優點,雖然有鐵路,公路和運河,但是卻不是新法蘭克福市那樣重要的全國性交通樞紐。”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東非的交通已經十分發達,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鐵路和公路網絡,而這也就使得所謂“交通樞紐”在東非的含金量大大貶值。
除非是新法蘭克福市那樣在東非全國擁有重要地位的交通樞紐,才值得重視。
這一點反應在鐵路上尤為明顯,上個世紀,東非鐵路數量少,里程短,這使得任何鐵路沿線城市都能從中獲益,推動城市的發展。
但是,到了今天,東非已經是世界第二大鐵路國家,全國鐵路里程超過三十萬公里,只要稍微重要點的城市,基本上都連通了鐵路。
這種情況下,鐵路沿線城市,甚至部分鐵路樞紐城市的地位大大下降,在鐵路缺乏的年代,路線可選擇少,而如今東非鐵路如此發達,可選擇路線多,這反而疏解了部分鐵路樞紐的作用。
就比如上個世紀,東非中央鐵路建成時,大部分人員和物資都十分依賴中央鐵路運轉,放到現在,中央鐵路的人員和貨物占比,其實已經大大下降。
一些重要的鐵路或者公路樞紐尚且如此,更何況基特韋并非重要交通樞紐城市,當然,基特韋也是公路,鐵路和運河交匯的城市,但是這種交通樞紐在東非比比皆是。
就像前世遠東帝國,隨著公路網絡和鐵路網絡的建成,形成了眾多的區域性交通樞紐,這對于整個國家而言是好事,但是對于原本的一些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反而不是好事。
基特韋在上個世紀,雖然不是交通樞紐,但是因為當時東非鐵路少,作為中央鐵路沿線的基特韋市因此獲利,但是隨著東非國家鐵路網絡的建成,鐵路沿線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已經變得很弱。
而基特韋的水運,卻恰好相反,因為東非本身地形原因,導致東非水運始終不能占據交通的重要位置,只能作為鐵路和公路的補充,所以,雖然基特韋有人工運河,卻也很難依托這一點發展起來。
德伯爾恩接著說道:“交通上,我們市沒有形成全國性商貿,物流等中心的有利條件。”
“而資源上,我們市的銅礦資源雖然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卻也受到外部競爭的威脅。”
“首先就是外部銅礦產地的興起,這導致我們的銅礦資源變成了一種可替代資源,其次,帝國本身的銅礦分布也比較均勻,這也對我們基特韋市的銅礦開采等相關產業形成了沖擊。”
銅礦帶的銅礦資源是東非全國最豐富的,但是東非其他地區的銅礦資源其實也不算少,就比如波西米亞省,薩爾茨堡省,西海岸省等都有可觀的銅礦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