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銅礦資源以外,我們市的其他資源短板十分明顯,這也是導致我們市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的重要原因。”
“其他方面,教育,科研等領域,我們市也并不突出,這就使得我們市的優勢產業地位并不穩固。”
“所以,基特韋的發展前景并不明朗,甚至說發展前景十分暗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對市內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那未來基特韋市就有可能衰落,并且退出全國經濟前二十的行列。”
基特韋的人口在東非排在前三十,但是經濟卻在國內排到前二十,這也可以看出目前基特韋經濟質量在東非全國算是比較高的。
而正是因為如此,德伯爾恩市長才不甘心,基特韋在未來衰落成為帝國的一座可有可無的城市。
畢竟,基特韋的經濟不錯,這導致一直以來,基特韋的官員質量在全國屬于中上游水平,而正是因為如此,這種高質量的官僚才更有“沖勁”。
為什么如此說,道理很簡單,世界任何國家的官僚想要“進步”,必然都會謀求到經濟發達地區就職,這其實也是一種人才虹吸。
而基特韋在這個時代,算是東非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所以基特韋的官員質量尚且比東非其他地區要高一些。
只有那些平庸的官僚,才會選擇,或者說不得不被“流放”到落后地區坐冷板凳,至少在最高級別政府不干預的情況下是這種情況。
這就容易造成惡性循環,有能力的官員主動向經濟發達區域流動,而本就能力平庸,甚至廢物的官僚卻留在經濟本就困難的地方“作威作福”,這進一步會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
而德伯爾恩能做基特韋市的市長,本身能力是有的,且比較有想法,所以他并不想看到基特韋市的沒落。
德伯爾恩對市政府的其他人說道:“所以,為了基特韋市的發展,我們應該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至少在我這一任,基特韋市必須轉型成功。”
“我們市的產業必須轉型,并且向著多元化發展,一步步擺脫對銅礦資源的嚴重依賴,在農業,能源,制造業,環境上著重發力。”
“尤其是制造業,要推動電力,汽車零部件,家電制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我們市本身有發達的有色金屬冶煉和深加工體系,依托這一點,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借力打力。”
“同時,推動和萊茵市,姆貝亞市,新法蘭克福市的合作,引入新技術,新人才和新理念。”
針對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基特韋市的教育和科研能力比較薄弱,畢竟東非的高等教育和大型科研工作,主要由東非中央政府主導,而基特韋市沒有全國重點的大學和實驗室,自然也就缺乏相關人才和技術。
而基特韋市本身又變不出來這些資源,雖然基特韋市的經濟能力,是有發展教育和科研工作基礎的,但是萊茵市不批,基特韋市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建設好的高校和重點實驗室。
不過,基特韋也并非沒有優勢,那就是距離萊茵市近,而且歸萊茵市管,畢竟基特韋市屬于中央省,而省政府也在萊茵市,所以基特韋市往上要政策和人才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個情況至少比東非大部分城市強。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