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水資源的限制,讓我國農業的潛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我國本質上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
雖然印象中非洲是比較干燥的大陸,但是從紙面數據上來看,東非的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其實并不低。
先不說東非境內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熱帶雨林,單就是一個索倫湖(坦噶尼喀湖)的水資源總量就接近十九萬億立方,僅次于貝加爾湖和美國的五大湖。
僅這一個湖泊,東非的水資源總量就比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還要多,就比如遠東帝國,其全國水資源總量也才兩萬多億立方,還不及東非一個湖泊的水量。
不說索倫湖(坦噶尼喀湖),就是大湖(維多利亞湖)就足夠和遠東帝國全國水資源相提并論了。
不過很顯然,這種數據和現實情況有著很大的區別,至少就東非而言,其可用的水資源實際上還不如遠東帝國。
而大湖,索倫湖,馬拉維湖等等世界排名靠前的超級湖泊,只能惠及周邊地區,而不能惠及東非全國。
農業部就指出:“我國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但是分布極其不均,而涉及到我國大部分農業產區,不管河流還是湖泊,亦或者降水都比較緊張。”
“過去,我國雖然建設了一批水利設施,但是這些水利設施同樣受制于規模,技術,自然條件等原因,不能完全解決我國部分區域的農業用水緊張問題。”
“尤其是我國的南方最為嚴重,在贊比西河以南,工農業用水競爭相對尖銳和激烈,在其他地方也存在類似問題,比如東非高原的中部,帝國東北部等人口,農業相對稠密或者發達的地方。”
“這使得大量優質的糧食產區,水資源情況反而越緊張。”
這里農業部所指的優質糧食產區主要是從產量和質量上來說,東非的優質土地分布可以說是圍繞著剛果雨林分布的,越是距離雨林越遠的地方,反而土壤的養分越高,同時土壤酸堿度更加均衡。
就比如東非的大湖區西部,因為土壤偏酸性,所以糧食作物選擇水稻更加合適,而土壤的酸堿度又和降水存在一定關聯。
就比如遠東帝國,酸性土壤分布的區域,也就是其南方,雨水多,而北方堿性土壤分布區,降水少。
東非的土壤分布也比較類似,越是靠近剛果雨林,土壤越呈現酸性,反而不適合糧食作物生產。
而大湖區能成為東非水稻種植基地,是因為水稻能適應偏酸性的土壤。
而中性土壤的化肥利用率最高,東非的中性土壤分布主要在南方等區域,且主要位于熱帶草原氣候區域,而熱帶草原氣候的整體降水是偏少的。
農業部提到:“雖然我們建設了大量水利設施,從而使得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就具體情況而言,我國農業對淡水資源的利用依舊呈現出粗獷的特點。”
“而我國本來就降水呈現不穩定性,在氣候異常時期,即便借助水庫等水利設施,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所以,有必要在水資源嚴重不足,或者氣候相對復雜多變的區域,推廣節水農業,來保證突發情況下,我國農業已經可以正常穩定運作。”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