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奧蘭治河呈自東向西的流向,這一點可以說對東非十分有利。
畢竟,這條河流越是往西,越是東非的干旱地區,一直到納米布沙漠出海。
而如果沒有奧蘭治河,那對于本就干旱的東非南方,可以說是無法想象的。
亞爾斯德接著說道:“我們可以通過借助奧蘭治河,來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區域內東水西調。”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在南方開辟更多的耕地,牧場,使其成為世界范圍內優質的農業產區和牧場。”
“水源是唯一限制南方各省發展的主要障礙,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南方就能成為東非工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早在四五時期,東非政府就展望了南方和大湖區的未來發展前景,不過四五時期,東非政府的主要投資流向了大湖區。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大湖區人口更多,農業基礎好,水資源充足,且對于東非開發北方經濟有著重要承接作用。
東非北方面積龐大,但是發展上也因為各種原因,成為東非經濟的洼地,所以東非對于開發大湖區的急迫性在南方之上。
至于南方,如果算上西南,其實面積也不小,但是西南在東非的定位很明確,那就是基本不可能有太大發展,未來基本上也就只能靠著賣礦過過日子。
畢竟,除了礦產資源以外,西南的氣候過于惡劣,基本上和剛果雨林保護區放在同一個位置。
而算上西南省,東非行政劃分的南方省份只有六個,而北方卻高達十幾個省份。
亞爾斯德就對此說道:“除了西南省以外,本次東水西調工程,主要想解決的就是奧蘭治,黑興根和巴登三省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而解決了這三個省份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那整個南方經濟都將更進一步,成為可以和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核心區相提并論的經濟板塊。”
南方的面積雖然小,卻是東非資源最豐富的地方,除了石油和天然氣能源以外,完全可以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
而且,其氣候在東非也比較適合農牧業的發展,因為這里是東非全國唯一的溫帶地區。
東非的南方各省大部分位于南回歸線以南。
而這也是東非最適合發展農牧業,尤其是優質農牧業的地方,要不然布爾人和祖魯人當年也不可能在這里放牧為生。
亞爾斯德說道:“我們計劃,從萊索托山區和斯威士蘭山區為起點,尤其是萊索托山區,疏導部分河流注入奧蘭治河,從而補充奧蘭治河支流法爾河的水量。”
“同時,在法爾河下游建設大型水庫,對于河水進行攔截,同時建立多條干渠,將法爾河的水引向河流兩岸的平原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