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第二點,艾哈邁德毫不猶豫的就同意了,就目前波斯的情況,反而東非這種外來者更值得信任。
而一但搞定了軍事,其他方面的合作也都可以看做小問題。
卡布里爾接著說道:“兩國在經濟領域應該展開深度合作,首先就是萊茵盾應該成為波斯的主要流通貨幣,同時波斯的部分資產應該寄存到東非,方便兩國的貿易結算,尤其在波斯北部,波斯政府應該支持東非企業的投資行為。”
波斯畢竟被東非和英國瓜分,所以東非政府也不指望波斯政府的政策能夠影響到波斯全境。
所以,即便是經濟領域的合作,東非也只能默契的控制在東非的勢力范圍之內,也就是波斯的北部。
“同時,帝國將會幫助波斯新建一批高等院校,幫助波斯向著文明國家進步。”
這是從文化思想上對波斯的滲透,而事實上,前世伊朗的表現,正說明了這種文化思想上滲透的成功性,東非這些年來也積累了相關經驗,可以應用到波斯身上,從而在波斯扶持一批“精神東非人”。
“帝國基于波斯的國情,重點扶持波斯的農業,礦業和工業的發展,幫助波斯擺脫極端貧困問題。”
新殖民主義往往都以農業和采礦業為突破點,從而使其目標區域淪為原材料附庸地,當然,即便如此,新殖民主義好歹給本地人留了點湯喝。
聽著卡布里爾的大吹特吹,艾哈邁德心里十分郁悶,不過心里總算好受了一些,畢竟東非就算明“搶”,也比沙俄講點禮貌,如果沙俄還存在,那恐怕就是直接帶著軍隊過來了。
僅僅兩個月后,東非就達成了和波斯的一系列協議,并且匯總為《東波友好互助條約》。
而條約的簽訂,也正說明了英國在區域影響力的進一步衰退,放在一戰前,英國肯定是要對波斯的事務進行過問的,現在卻只能對東非的小動作睜一眼,閉只眼。
和前世一樣,一戰雖然沒有結束英國的霸權,但是這也讓世界各國意識到英國霸權的衰落,只不過前世美國人吃下了英國衰落的大部分紅利,而這個時空里,對這些權利進行搶奪的國家更多。
歐洲方面,俄國,德國,奧匈帝國,歐洲之外,美國,東非和日本,各顯神通,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和影響。
而英法等傳統帝國,只能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區域,對于權力真空地帶也沒有能力參與進去。
而這也導致了世界小國和落后國家和地區在1920年之后,處境變得危險起來,眾多列強,以及升級版的俄國,你來我往,一時間讓眾多國家連如何站隊都搞不清楚。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