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非和波斯友好互助條約的簽訂,東非第三艦隊順勢開進波斯地區,準備在波斯西北海岸建設軍事基地。
如此一來,東非在波斯灣地區的軍事存在進一步得到加強,整個波斯灣內部,出口以及外圍,東非實現了和英國的錯位競爭。
而英國在波斯灣的軍事存在的支點則是科威特,巴林,阿曼,波斯南部以及部分重要島嶼,如果不考慮外部支援因素的情況下,東非實現了和英國在波斯灣二分天下。
但事實上,東非和其他國家在波斯灣的競爭肯定要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英國本土遠離波斯灣,雖然有印度作為后勤支點,但是顯然無法和工業基礎強大的東非本土相對比。
而就東非目前獲知的消息,英國如今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埃及,英屬索馬里蘭,也門等紅海沿岸區域。
因為一戰的結果已經證明了,英國的全球戰略部署,不能對東非這個新晉的世界大國視而不見。
但是這個時候,英國也無力再壓制東非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地區的崛起,所以英國對東非的戰略轉向為防御為主。
英國的防御戰略重點就是盡可能的阻止東非對歐洲的滲透,而這樣一來,埃及以及蘇伊士運河就成為了這一戰略的重中之重。
至于印度洋方向,英國完全轉向防御,現在英國對印度洋方向的態度是,盡可能保全印度,曼德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戰略要地的安全。
……
在東非對波斯進行布局的時候,歐洲方面各國和俄國的較量也正式拉開,僅在1921年1月到4月,在各國的幫助下,烏克蘭和波蘭就新武裝起來了十幾萬人的軍隊。
同時,一戰時期兩大陣營積累的戰爭物資和庫存,也大量向東歐地區輸出,而作為回應,俄國工黨也動員和組織了三十多萬軍隊抵達俄國邊境,隨時警惕帝國主義的反攻倒算。
但是,邊境部署兵力并非俄國工黨的主要計劃,在俄國頻繁軍事調動的背后,俄國工黨組織大量精兵強將潛入烏克蘭地區。
西切斯拉夫市。
該市位于如今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東部,在沙俄時代被稱為葉卡捷琳諾斯拉夫。
前世,這座城市還有兩個名字,1926年,蘇聯將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改名為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蘇聯解體后,烏克蘭政府于2016年將其改名為第聶伯羅。
而西切斯拉夫這個名稱是由德奧兩國扶持起來的傀儡政府,也就是如今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的,根據官方的說法,是為了恢復該地區的哥薩克歷史,對應扎波羅熱哥薩克。
當然,俄國工黨顯然也有自己的說法,依舊稱該市為葉卡捷琳諾斯拉夫。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切斯拉夫,或者說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毫無疑問是一座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