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在波斯灣沿岸有大量的殖民地存在,這是東非殖民中東的基礎,而中東和中亞則是東非現階段經濟殖民的主要開拓方向之一。
從上個世紀開始,東非對區域的貿易就已經東達阿富汗,北抵中亞俄國腹地,西接紅海沿岸,南鄰阿拉伯海。
但是,當時東非卻并非中東和中亞地區的主要國際事務參與者,除了那些本土國家和勢力以外,在中東和中亞勢大的是英國和俄國人。
其他列強則和東非相似,因為在中東和中亞缺乏軍事存在,所以和這一地區國家的貿易,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樣,肯定是無法競爭過俄國和英國的。
這一點很重要,沒有軍事上的保障,俄國和英國就可以對其他工業國進行不公平的競爭,畢竟如果真討論工業品質量和價格的話,英國暫且不提,真放開競爭,那俄國工業品肯定會一敗涂地。
但正是因為中亞和中東有大量俄國的勢力范圍,這保證了俄國稀爛的工業能夠壟斷當地的市場,雖然其他國家或許也能在俄國勢力范圍內進行貿易,但相對于俄國獲得利益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同理,東非能成為中東地區新晉的主要參與者,靠的就是東非在中東的軍事存在,而東非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和部署剛好是在一戰期間完成的。
而東非在中東獲得的勢力范圍,說白了就是從英國和俄國那里搶奪過來的,比如卡塔爾,北部灣,瓜達爾等過去是英國的勢力范圍,而波斯北部過去是俄國的勢力范圍。
雖然這些新增加的勢力范圍是從英國和俄國人手中搶來的,但是二者的概念完全不同。
東非從英國奪來的勢力范圍和殖民地,本身過去英國就不太重視,就比如卡塔爾和北部灣,上個世紀英國將他們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完全是為了治理當地的泛濫的海盜,保護自己的貿易航線。
其次,東非已經和英國就這些殖民地問題達成了相關協議,雖然是一戰期間東非趁火打劫完成的這一點,可白紙黑字下,英國沒有反悔的直接理由和借口。
而波斯地區就完全不同了,東非進入波斯,是趁著沙皇俄國解體,而新的俄國工黨政權還沒有來的及接管這些沙皇俄國遺留下來的政治遺產,所以從俄國工黨視角來看,東非就像一個謀奪其家產的外來者。
然后,兩國在政治理念上也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畢竟此時的俄國還存在大量“世界團結”的幻想者,而想達成這個目標,就必然會對外輸出意識形態。
而俄國的意識形態輸出,毫無疑問是在挖如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統治的根基和法理,所以不被國際社會封鎖和干涉,也算“咎由自取”。
通俗易懂的描述,假設恩斯特所代表的東非政權是一家工廠,而俄國當前的政治思想,就是鼓動東非這家工廠的工人來推翻東非政府這個工廠主,從而獲得東非這家工廠的所有權,這自然不為東非政府所容。
所以,就立場來說,東非政府就不待見俄國。
東非國防部長普里皮亞特就說道:“如今我們在波斯的勢力范圍,就決定了我們和俄國之間的對抗不可避免,所以在扶持波斯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嚴防死守俄國意識形態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