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基特韋市這種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行為,恩斯特是支持,當然,恩斯特本身看好影視業的發展也是一個原因。
這幾年,東非對于影視業的布局早就已經展開,只要掌握了主流平臺,那基本上就萬事大吉了,別說東非國內在國外,東非政府和萊茵皇室這些年也控制了一批頗有影響力的媒體喉舌。
而且,東非作為20世紀初的帝國主義國家,不需要像后世那些后發國家一樣,為了經濟發展,必須容忍美國這個全球宗主滲透本國的文化和輿論產業。
英國作為當前的世界霸主,控制力和制度建設,遠達不到前世美國的層次,而且英國已經失去了更進一步的機會,現在只能盡可能保全自身利益,維持和保留過去自己所制定有利于自己的體系和規則。
除非英國再搞一次產業革命脫胎換骨,或者說把首都遷往印度,但即便這樣,英國想重回巔峰,難度也很大,別的不說,印度雖然體量可觀,但是現在印度洋已經不是過去英國一家獨大的局面,而今東非有能力遏制印度的發展。
如果沒有壓倒性的優勢,東非憑什么自稱印度洋地區國際事務的領導者和大國。
就目前情況來說,東非在印度洋一家獨大,基本上已經是國際共識,甚至未來東非有可能在南大西洋實現區域霸權也有很大概率。
而這就是東非的地緣優勢,除非巴西或者印度,阿根廷這種三流國家能夠崛起,但前世的事實證明,這幾個國家在世界范圍發展也就是中規中矩水平,遠遠稱不上好學生,更別說做東非這種優等生了。
這并非東非給自己臉上貼金,而是國際社會對于近五十多年來,東非發展成績的認同。
從一介不起眼的東非殖民地,成長為非洲大陸上的第一強國,并且擠進世界頂尖強國行列,東非的成功甚至比德國,美國,日本這些同為后起之秀的國家更引人關注。
而這也讓國際社會上不知從何時開始,出現了所謂的“東非經驗”,極少部分野心家希望復刻東非的成功經驗,這倒是讓一些殖民地地區變得雞飛狗跳。
不過,目前成功的也就東非和南德意志王國,曾經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也算半個,畢竟在他去世前,比屬剛果可完全是他的私人領地。
直到利奧波德二世去世后,比利時政府才正式接管比屬剛果。
這其中的區別很大,以前比屬剛果作為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所以利奧波德二世可以在比屬剛果胡作非為,而比利時政府至少利奧波德二世本人要更有人性一點,但也不多。
不過,最近幾年比屬剛果也開始出現了尾大不掉的情況,這一點倒是讓現在的比利時政府十分頭疼。
……
1922年2月12日。
比屬剛果殖民地,黑角市。
受到一戰的影響,黑角市比一戰前相比變得更加繁榮,絲毫不遜色于比利時本土的任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