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轉眼來到了1923年末,德國和奧匈帝國政府,終于頂住了俄國的攻勢,雙方在波蘭,烏克蘭等地區實現了軍事上的暫時平衡,俄國在付出大量人員傷亡后,始終無法突破波蘭和烏克蘭建立的新防線。
事實上從八月份開始,因為此前戰爭的原因,波蘭,烏克蘭和德奧等國家軍隊的接連潰敗,這讓俄國工黨產生了“帝國主義”不堪一擊的錯覺。
隨后,幾個月的時間里,俄國政府更加積極的往邊境派駐軍隊,希望一舉恢復原本沙皇俄國時代的土地。
但是,現實卻給了俄國當頭一棒,在波蘭和西烏克蘭民眾的支持下,干涉軍和波蘭,烏克蘭兩國軍隊在兵力遠低于俄軍的情況下,逆風翻盤。
這是十分滑稽的情況,在烏克蘭西部和波蘭,因為工業極度薄弱的原因,占據絕對人口優勢的農民,對俄國工黨完全不感冒。
俄國工黨對當地的“滲透”不僅沒有獲得支持,反而隨時面臨著兩地群眾的舉報和抵制。
所以,現在情況反了過來,在波蘭和西烏克蘭,各國干涉軍以及兩國政府獲得了人民的支持。
要知道,俄國軍隊的戰斗力本來就十分差勁,武器裝備和軍隊素養都遠不及干涉軍,頂多也就和波蘭還有西烏克蘭政府軍處在同一水平。
所以,在無法獲得絕大多數民眾支持下的俄國軍隊,表現十分不堪,被德奧兩國為首的干涉軍極少的兵力擊潰,這也就是很正常的情況。
光從歷史角度來看,俄羅斯民族從來就不是一個善戰民族,而應該歸納為好戰民族。
莫斯科。
進入冬天,莫斯科這座紅色俄國的政治中心,再次被皚皚白雪所覆蓋,陰霾的天空下,莫斯科這座古老的東歐城市,氣氛格外的壓抑。
就像世人所共知的一樣,俄國人的情緒就像俄國的天氣一樣沉悶,十分容易讓人感覺抑郁。
而俄國工黨顯然給這個古老帝國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
街道上,黨員帶領群眾正在積極的清除道路上的積雪,熱火朝天的氣氛,和莫斯科陰沉的天氣,就像人與自然的對抗,給這個壓抑的國家注入了一絲活力。
對于莫斯科這種城市來說,清雪可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但是在工黨的以身作則下,大多數莫斯科市民毫無怨言的參加這項活動。
而在氛圍的感染下,即便一些原本不情不愿參與到活動中的人,也轉變了想法,那就是還不錯。
畢竟,舊時代的俄國官僚可不會帶頭參與這種民生和市政工程,更別說像工黨一樣,揮舞著汗水和鐵鍬,在街頭,道路上進行體力勞動。
當然,對于這種集體勞動,很顯然心存不滿的死硬分子也不少。
哈耶夫維奇有氣無力的拿著鐵鍬,處在隊伍的末尾,和幾個同樣裝模作樣的同伴低聲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