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前世,非洲和東南亞,拉美的許多“仁君”,根本沒有所謂國家概念,他們上位完全是為了“大撈特撈”,對社會沒有絲毫建樹。
對于恩斯特的謹慎和憂慮,莫林說道:“陛下,放心,工黨分子想要成勢,實際上并不容易,俄國工黨之所以能夠成功,那是因為俄國的問題太多,而且沙俄政府的一些操作,使得俄國工黨的機會無限放大。”
“我們東非暫時是沒有這種顧慮的,畢竟我們的情況比沙俄要好太多,就發展上來說,也只有德國,美國,日本和我們處于同一水平。”
當然,莫林指的是近些年來的國家發展狀況,德國,美國,日本和東非的共同屬性,就在于四個國家都是新興工業國家。
不過,德國目前的發展已經開始觸頂,這對應的就是德國在四國中工業化程度最高,所以德國面臨的問題在于再接著推動工業產能提升,效果也越發不顯著,除非德國能獲得更多的市場。
但在這一點,德國的條件甚至不如日本,畢竟日本的地緣環境屬于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在區域內現階段發展一騎絕塵,而東非和美國都有龐大的市場體量,容錯率也比德國等國家高的多。
莫林接著說道:“只要經濟不出大問題,導致大規模失業和貧困問題,工黨自然也就無法在東非做大,而且,就算情況真發展到這種情況,工黨想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工黨能否成功,就像化學實驗一樣,需要多種化學物質共同作用,才能夠發生化學反應。”
莫林的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如此說來,其他國家工黨想要復刻俄國工黨的成功模式,本質上條件是非常苛刻的。
當然,莫林雖然有信心,但是恩斯特可不完全放心,畢竟現在世界的情況是已經出現了第一個工黨政權國家,俄國工黨就像催化劑一樣,能夠加速化學反應。
而事實上,前世蘇聯成功后,連帶著在東歐和遠東拉起了一連串的工黨國家出現,強大如美國,且和蘇聯隔著大洋,都受到嚴重的滲透。
所以,恩斯特肯定不能掉以輕心,他對莫林說道:“敵人是否能成功,這不是我們放松懈怠的借口,對于真正的工黨組織,尤其是俄國類型的工黨組織,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之所以,恩斯特提到了“真正”的一詞,自然是他認為有非真正的工黨,就比如英國工黨,前世意大利貝尼托,德國阿道夫,西班牙弗朗西斯科成立的極端民族主義政黨,
后三者,其實很大程度上長的也挺像“工黨”,尤其是他們的一些政策方針,事實上,東非政府如果極端一些的話,和他們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一點從他們的產生背景就可以看出來,即20世紀,一些封建殘余勢力較強、民主制度不健全或民族主義傳統影響濃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在動蕩政治局勢動蕩時期最容易產生。
而東非完美的符合了這種極端政黨產生的大部分前置條件,東非帝制和貴族是封建時代的產物,民主制度只處于正在建設階段,尚不健全,而且東非推行“德意志”化,這符合民族主義盛行國家特征,也就只有政局動蕩這一點并不符合。
對于“偽工黨”,恩斯特不僅不反對,而且持支持態度,甚至不排除親自培養類似英國工黨的政治團體,也就是議會型工黨。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20世紀,工黨在全世界崛起,本質上也是一種歷史必然發生的大勢,既然無法避免和杜絕這種情況出現,那不如搞“貍貓換太子”的一套,把風險控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