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濕地保護,水土保持,土壤綜合治理等等,事實上,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農業早就過了盲目追求產量的階段。”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農業發展更應該注重質量,同時在維持農業生產的同時,兼顧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東非是農業生產過剩的國家,依托二十多億畝耕地,這對于維持僅有不到兩億人口的東非,不管是生產還是生活,糧食產量都綽綽有余。
而且,這還要考慮到農業技術水平提升,農藥和化肥產量增加,農業人員素質提高等等因素,對農業畝產的影響,所以毫無疑問,就算現在東非不再擴大耕地面積,糧食產量也會因為其他因素而不斷提高。
恩斯特說道:“從上個世紀以來,國際糧食價格和市場需求,就一直維持在低位,而帝國的人口雖然有所增長,但是和當前糧食生產也維持著動態平衡。”
“所以,繼續盲目擴大耕地規模,已經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大前提下,發展生態農業,優質農業才是未來東非農業的出路。”
之所以提到生態問題,這是因為東非很多地方,經過幾十年的開發,確實已經出現了相關問題,尤其是在草原和荒漠交匯地帶,因為植被破壞,從而引發荒漠面積的擴大。
畢竟,從整體上來說,東非是一個相對干旱的國家,在東非的東北方向有索馬里沙漠,西南有納米布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北方更是挨著撒哈拉沙漠,而這僅僅是沙漠,還要算上沙地,干旱草原等地方。
除此外,雨林邊界的開發,也遇到了問題,大規模森林砍伐,從而造成剛果雨林等森林地帶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而引發剛果河,贊比西河,尼羅河等河流含沙量增加等問題。
總而言之,東非很多地區的生態是比較脆弱的。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東非早已經不是多年前那個人口僅有百十萬的殖民地,而是一個人口朝著兩億邁進的超級人口大國,目前,人口超過東非的國家也只有遠東帝國和印度。
而如此龐大的人口,對生態的影響自然也會十分顯著,尤其是對于生態相對脆弱的東非來說。
畢竟,連美國這種“天選之地”,在人口剛剛突破一億的情況下,美國的生態也在極速瓦解,大規模沙塵暴和植被破壞問題日益凸顯。
所以人口更多的東非,在這個問題上只會更加嚴重,而且這還涉及到東非過去幾十年里的破壞式發展問題。
雖然說,東非的國土面積龐大,這也就意味著東非的人口密度,其實比歐洲和美國要小很多,但是,問題顯然不會這么簡單,因為東非人口分布是很不均勻的。
就東非本土而言,實際上絕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中部的宜居帶上,也就是東非所謂的季雨林地帶,可以模糊的理解為草原和雨林過渡帶,而這個區域的面積實際上也就四百萬平方公里,也就是占到東非本土總面積的不到三分之一。
這其實也就和遠東帝國的國土宜居面積相當,遠東帝國的宜居國土面積差不多在四百到五百萬平方公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