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一些例外,就比如比利時的剛果自治領,亦或者是英法兩國在西非的一些殖民地。
比利時自身就是鋼鐵生產大國,年均鋼鐵產量在二百萬噸以上,而它的殖民地剛果自治領更是新崛起的鋼鐵產業基地,所以除了能夠自給自足以外,還能對外出口。
而英法兩國,他們主要出于貿易保護主義考慮,并不從東非進口大量鋼鐵產品。
畢竟,如果真從性價比上來說,從東非進口鋼鐵滿足殖民地的發展,不管是價格亦或者運輸成本上,東非鋼鐵的性價比肯定更高。
不過,東非還是通過間接手段,把手深入了兩國的“禁區”,尤其是法國在西非的殖民地,他們雖然限制從東非進口鋼鐵,但是法國的鋼鐵卻極度依賴比利時。
在丟失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后,不僅法國本土工業發展需要比利時的鋼鐵產業作為補充,就是法國的西非殖民地也需要從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地進口鋼鐵來滿足殖民地建設。
雖然,法國本土的鋼鐵產量也不小,但是光是滿足本土需求都比較吃力,更不用說支援殖民地了。
所以比利時就又成為了法國西非殖民地鋼鐵需求最好的選擇對象,但是剛果自治領建設的鋼鐵企業可是有東非的股份,所以法國從比利時進口的鋼鐵中,依舊擺脫不了東非的影子。
相比較之下,英國的情況則好的多,畢竟,英國的殖民地多,更是有加拿大這種工業超前發展的殖民地作為重要補充。
不過,英法和比利時能夠不依賴東非,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重要的工業國,而南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就不可避免的選擇向東非下訂單了。
阿根廷,巴西都是東非鋼鐵的進口大戶,甚至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也會從東非進口鋼材,而萊塔尼亞省的鋼鐵產品甚至通過麥哲倫海峽銷往太平洋沿岸的智利和秘魯等國家,或者北上進入加勒比海沿岸,銷往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等地。
而貝西霍芬和米希爾都認同的南美富國,阿根廷每年從東非進口鋼鐵鋼鐵總量甚至排到了第一位。
這也是之前米希爾為什么說萊塔尼亞省可以不從阿根廷進口任何產品,但是阿根廷卻要從萊塔尼亞省這里進口鋼鐵的原因。
阿根廷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這一點在重工業領域尤其突出,特別是鋼鐵這種最基本的重工業生產部門,阿根廷基本上等于零。
阿根廷只有少量的輕工業可以稱道,就比如紡織業和食品加工業,而重工業和絕大部分工業產品,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就比如阿根廷的鐵路,雖然阿根廷鐵路網在整個拉美地區最為密集和發達,但是其鐵路建設的許多工業材料,都是進口獲得的,就比如鐵軌,機車,各類鐵路設備等等。
米希爾說道:“阿根廷的工業發展層次,和其富裕程度完全不成正比,應該算得上是全世界少數不依賴工業而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
“這就是老天爺把飯喂到了阿根廷人的嘴里,而不完全是他們努力的結果,就拿畜牧業發展來說,阿根廷人把牛羊放在地里,不需要投入多少管理,它們就能自己生長出來,這和澳大利亞情況差不多,真是讓人羨慕的自然環境。”
之所以這么說,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生態系統和東非有著本質上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