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萊塔尼亞省的第二大城市木薩米迪什和第三大城市亞歷山大港市都處于沿海,但這并不意味著萊塔尼亞省經濟重心在沿海。
對于這一點韓凱德就說道:“盧班戈等一眾內陸城市,所組成的威拉工業區遠比沿海要發達的多,雖然木薩米迪什和亞歷山大港市也不錯,但是沿海也只有這兩個城市,而除了這兩地以外,因為納米布沙漠的原因,基本沒有什么人煙。”
大家都對韓凱德的觀點表示認同,亞歷山大港和木薩米迪什能發展起來,屬于意外情況,畢竟兩地都屬于沙漠里發展起來的城市。
前者能夠在沙漠地區建市,主要得益于海軍基地選址,而后者則是萊塔尼亞省省政府選擇的出海口。
亞歷山大港作為軍港,不可能滿足萊塔尼亞省發展經濟的需要,所以萊塔尼亞省才必須選擇和建設木薩米迪什港。
而這也就是這兩地的成為城市,客觀和主觀因素都很重要,而除了這兩地的市區以外,萊塔尼亞省沿海的廣大地區,人口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就算發展農業,當地也要有基礎才行,而東非又不是阿拉伯半島,沒有必要和荒漠死磕,自然而然的萊塔尼亞省的人口主要流向內陸地區,尤其是位于威拉高原上的威拉工業區。
而能被稱為工業區,顯然威拉工業區不僅僅只有盧班戈一座城市,而是連帶著大大小小十幾座工業城鎮。
這些工業城鎮的主要發展產業,基本圍繞鋼鐵產業展開,畢竟鋼鐵是工業發展的基石,屬于最基本的發展要素。
而當地除了有豐富且品位高的優質鐵礦以外,錳礦資源也比較豐富,而錳礦同樣是鋼鐵產業發展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所以威拉工業區的錳鋼產量占比很高。
當然,當地發展工業的不利因素也有許多,就比如缺乏能源型礦產,所以,威拉工業區所需要的煤炭,石油基本依賴進口。
后者不需要多說,畢竟石油這種礦產在全世界都屬于分布極不均勻的存在,所以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需要進口石油,而把范圍從國家降低到城市,全世界需要進口石油的城市更是數不勝數。
而關于煤炭,東非西部煤炭產量很少,所以并非煤炭產區的威拉工業區在鋼鐵等工業發展上,嚴重依賴從外部進口煤炭。
而威拉工業區的煤炭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通過鐵路和公路從東非其他省份調運,一個則是從海外進口,再通過鐵路轉運到這里。
關于第二條路線,看起來多一道步驟,增加了成本,但也是無奈的選擇,威拉工業區不選擇海運便利的沿海區域,而是內陸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沿海地區因為沙漠氣候的原因,水源相對匱乏,而工業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這也是亞歷山大港和木薩米迪什為什么沒有部署鋼鐵產業的原因,但凡是對水量需求太高的產業,基本上和這兩個城市無緣。
不過,通過以上原因,也可以看出鐵路的建設才是威拉工業區能夠形成的基礎條件,畢竟沒有鐵路建設,威拉工業區所需要的煤炭,也就沒有辦法大量且穩定的進口。
而沒有煤炭資源,那威拉工業區的鋼鐵產業也就無法發展,而鋼鐵產業又是威拉工業區其他產業發展的根基所在。
目前,威拉工業區的煤炭進口比較多元化,除了東非中南部以外,還有西非和南美,西非以及南美各國的煤炭,從木薩米迪什入關,然后沿著木盧鐵路進入威拉工業區。
說完了經濟層面的一些介紹,韓凱德開始科普一些關于盧班戈的其他情況:“盧班戈算是東非氣候比較優良的地區,這里因為海拔的原因,年均氣溫較低,而這也是導致當地小麥質量相對高的原因之一。”
小麥這種作物喜歡溫涼的氣候,而盧班戈最冷的時候,氣溫甚至能接近個位數,平時也就在十幾度左右,完美符合小麥生長的最佳需求。
而東非絕小麥種植區,基本上都處在高原地帶,就比如東非高原還有馬塔貝萊高原,當然,一般情況下還要搭配上氣候相對干旱這個條件。
畢竟,以東非人的作風,但凡雨水充足的地區,更傾向于種植水稻等農作物,而不是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