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遠東帝國來說,近些年來遠東帝國的紡織業發展可謂突飛猛進,而這就導致很多依賴遠東市場的它國紡織企業發展受阻,就比如英,法,日本和美國等國家。
雖然,遠東帝國的重工業發展不盡人意,但是發展輕工業還是比較順利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輕工業相對于重工業門檻低。
而遠東帝國僅僅是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之一,整個20世紀初,大部分國家的輕工業發展都比較快,就是一些殖民地的工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就比如印度,越南,埃及,澳大利亞等等,這也加劇了世界輕工業的競爭。
當然,歐洲本土紡織業的恢復,也對戰后東非紡織業發展形成了一定沖擊,法國,英國和德國等,他們工業產能的恢復,就讓原本東非的市場更加狹小了。
而東非本土市場相對于那些溫帶或者寒帶工業國而言,對于紡織品的需求量又相對較少,畢竟很多東非人連冬天都沒有見識過,這也是東非紡織業發展相對乏力的原因之一。
羅根斯說道:“總體而言,從1920年到1925年,帝國的工業遭受前期的曲折,但是在后期基本恢復,甚至得到了新的突破,帝國的各項工業指標,基本恢復到一戰時期水平。”
“總量上的變化雖然不明顯,但是質量上卻有了質的提升,尤其是在傳統工業部門,帝國甚至形成了部分領域,對英法德等老牌國家的反超。”
“而在新興工業發展領域,更是表現出一騎絕塵的優勢,進一步鞏固了帝國自身的優勢。”
生產恢復到一戰時期,水平對于東非而言絕對是一個絕好的消息,這也就意味著東非徹底消化了一戰中獲取的各項成果。
一戰對于東非和美國這種國家而言,就是一劑大補藥,吃下去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突然雄起,但是如果不能消化藥力,那事后可能不僅造成浪費,還有可能損傷到根本。
羅根斯說道:“在具體工業數據上,截止到1925年,帝國的鋼鐵產量突破四千二百萬噸,處于世界第一位,新增鐵路運營里程三千一百零八多公里,石油產量突破六億桶,全國總發電量突破一千兩百億千瓦時……”
“隨著本輪產業升級和調整,帝國鋼鐵產量雖然提升并不顯著,但是鋼鐵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大幅度提高,綜合成本大大壓縮的同時,生產效率有效進步。”
“同時完成了對大部分國有鋼鐵企業的改革,從而避免因為管理所造成的浪費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鐵路層面,從1920年到現在,我國新建鐵路將近五千多公里,實際運營里程新增三千多公里,因為這其中涉及到部分線路的調整和重建問題。”
東非鐵路在本世紀初的前二十年,爆發式增長,平均每年新建鐵路高達一萬公里。
但是這種暴飲暴食性的建設,也造成了諸多問題,就比如鐵路線路選擇不合理,或者部分鐵路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或者質量問題。
尤其是一些地質條件相對復雜的地區,可能因為施工設計不達標,導致后期鐵路維護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