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海軍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國防安全問題,任何一個國家海軍的無序擴張,都有可能引發世界各國海軍的連鎖反應。
就比如德國在一戰前大力發展海軍,那德國周邊國家就不得不跟進,最后整個歐洲海軍規模極度增加,而歐洲海軍規模增加,世界其他區域海軍也不得不跟進。
畢竟,歐洲各國雖然存在強烈的競爭關系,但是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把槍口調整對外,哪怕這種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其他國家也必須要保持警惕。
所以在一戰前,東非,日本和美國等國家都選擇加入這場游戲,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南美各國因為政治沖突的原因,也在搞海軍軍事競賽,只不過一戰開始后,他們的很多訂單直接被歐洲船廠賴掉了,被本國海軍征用。
一戰結束后,不僅原本海軍競賽停止,而且隨著倫敦海軍條約簽訂,世界的幾個主要大國,不僅不能繼續擴張,反而要裁撤掉大部分海軍主力,這就對造船工業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所以東非的軍工造船業在戰后,發展陷入了長期的停滯,直到現在才開始有所反彈。
而民用造船業,發展同樣比較坎坷,同樣是因為一戰的結束,世界其他國家航運業復蘇,這導致東非的海外訂單大幅度縮水。
在一戰前,英國的造船業最為發達,等到戰爭一結束,英國造船業恢復正常生產秩序,這對當時世界各國造船業又形成了一波沖擊。
當然,在英國人看來,他們的損失才是最大的,畢竟在一戰期間,東非和美國搶占了他們原本的大量船舶制造業市場,即便戰后奪回一些份額,但依舊讓英國船舶制造業損失慘重。
畢竟,英國船舶制造業相對于東非和美國,優勢在于技術和經驗的深厚積累,還有英國長期以來積累的口碑。
放在一戰以前,世界各國只要預算充足,那必然優先選擇從英國下訂單購買軍用或者民用船只。
但是,一戰整整持續了五年時間,英國自身的船只數量都不夠用,這就使得當時海外船舶市場上,東非和美國造船廠大賺了一筆。
而且,這五年的時間,足夠東非和美國的造船廠,對大量新興技術進行應用和驗證,而其他國家在采購了東非和美國的軍艦或者商船后,也能打破原本船舶市場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對東非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畢竟東非歷史太短,算是后發國家里的后發國家,而這也意味著東非工業品出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畢竟對于國際客戶來說,老品牌意味著質量和口碑上的保證,即便兩件同質量和價格的商品,人們肯定更愿意選擇老品牌,畢竟后者不容易出大問題。
東非唯一能不受影響的也只有汽車,電器等傳統優勢產業了,畢竟這些都是新開辟的賽道。
而關于東非紡織業,為什么發展不盡人意的原因,影響因素就比較多了,最主要的還是整個20世紀初,全世界的紡織業行業發展都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