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東非政府必須要關注士兵的心理健康狀態,軍隊的信念如果崩塌,那是十分可怕的,蘇聯能夠推翻沙俄,其中底層士兵的覺醒就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沙俄時代,士兵是無知和麻木的,但是他們在工黨的敘事下,重新找到了自身的意義,所以才能爆發出新的戰斗力。
而哥塞爾營長,正是要給保障營的官兵注入對于這場戰爭為何而戰的觀念。
首先將東非定義為區域和平與發展的使者和地區事務的仲裁者,然后巴拉圭則是被侵略的受害者,最后玻利維亞則是被美帝國主義挑撥的愚昧無知者。
在這里,東非政府并沒有完全把玻利維亞設置為“反派”,因為玻利維亞相對于東非本身很“弱小”,這種弱小國家,顯然能博取一定的同情。
所以,受到美國挑撥的玻利維亞,這就會更容易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實則這場戰爭里,沒有一個國家是無辜的,玻利維亞和巴拉圭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背后的美國和東非更是壞的流膿。
哥塞爾營長顯然不會和東非士兵們說出真相,實際上這位年輕干練的東非軍官自己都是被東非意識形態洗腦的一員。
他開始做出戰前部署:“這次戰爭,我們保障營,將派出一個三百多人參加,剩余人員留守在基地,維持基地運轉,同時保障和本土的聯系,維持后勤等等。”
“我們將和巴拉圭人一起作戰,并且直接聽命于巴拉圭國防軍總參謀部安排,配合大部隊作戰。”
巴拉圭國防軍總參謀部里,也有東非軍事顧問,對其戰爭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對保障營的使用,其實是由巴拉圭內部,東非軍事顧問最終決定的。
別看保障營參戰人數少,但他們作為東非職業軍人,對于戰爭發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要知道整個巴拉圭常備軍也就八千人,而玻利維亞入侵軍隊更是只有六千多人,所以保障營的區區三百人,放在兩國軍隊里,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如果這三百名東非軍人能利用的好,完全是能夠起到奇效的。
哥塞爾就強調道:“帝國軍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尤其是相較于巴拉圭和玻利維亞這種小國。”
“比如巴拉圭全國兵力也就八千多人,而這些軍隊里,實際具備戰斗力的部隊,數量只會更少。”
“我們保障營人數雖然不多,但是不管裝備水平,訓練強度還是專業素養,顯然都要遠高于這兩個國家的平均水平,所以你們不需要妄自菲薄。”
“接下來的戰爭,我們保障營只要能表現出平時訓練時的水平,絕對能在戰爭中大放異彩。”
像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他們最少都將近三十年,沒有打過仗,所以,真正具備戰斗力的部隊,有多少都要打個問號。
而東非近些年來,雖然也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爭,但殖民地的治安戰基本沒停過,同時,東非軍隊的訓練機會也顯然比兩國軍隊要多的多。
光是打靶這一方面,大國軍隊和小國的強度就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這牽扯到國家的工業發展程度。
像巴拉圭和玻利維亞都是純粹的農業國,他們的軍事工業十分薄弱,最簡單的武器彈藥,都依賴大量進口,別說武器彈藥生產,就是原材料都搞不定,這種情況下,實彈訓練的機會,顯然不可能有那些工業國軍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