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別說太特市處于波西米亞和馬拉維工業區的銜接地帶,這更有利于其資源的匯聚。”
除了這些優點以外,太特市因為處于內陸,所以兼具國防上的優勢,戰爭時期,沿海容易成為打擊目標,太特市就能夠借助贊比西河發展航運,安全性又高于沿海城市,再加上他本身陸地交通,還有礦產資源優勢的重迭,可以說是最理想的鋼鐵工業基地。
1929年,東非百萬人口城市分布比較均衡,除了北方地區,還有西南以外,其他區域都有百萬人口城市分布。
除了人口規模達到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中小城鎮發展也可圈可點,比如金沙薩,本格拉,欣代,索約等等。
而工業和人口分布上,東部地區依舊占主要優勢,中部,西部和東部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大湖區還有南方省份發展迅速。
北方地區雖然乏善可陳,但這并不意味北方沒有進展,隨著東南非共同市場的建立,北方地區的機會也開始增加,尤其是隨著阿比西尼亞,南德意志王國等經濟的發展,他們的市場也隨之增長。
等到南德意志王國人口和經濟體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將極大改善東非北方的經濟區位條件。
因為南德意志王國本身國土面積接近二百萬平方公里,有形成大國的基礎,只是其人口體量太小,不過南德意志王國人口突破千萬規模,最長也就未來二三十年內的事。
……
隨著時間發展,東非其他方面的統計數據也開始逐漸出爐。
“在1928年,帝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驚人的六千二百萬噸,比十年前,增長了近二千萬噸,比美國還要多一千多萬噸,從美國近些年的鋼鐵產量判斷,他們去年的鋼鐵產量應該在五千萬噸以上。”
“雖然帝國依舊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但是就近些年鋼鐵產量的增速上,我們是不如美國的。”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1920年后,帝國一直在對鋼鐵產業進行調整,尤其是國有鋼鐵企業,淘汰了大批落后產能。”
“而這幾年,鋼鐵產業增量中,很大一部分貢獻來自民營鋼鐵企業,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
弗里德里希聽著工業部的報告,對于目前東非鋼鐵產業發展,也有了大致了解。
近十年來,東非新增的兩千萬噸鋼鐵產量中,大一部分來自外資和東非民間投資,而東非鋼鐵產業的主力,也就是那些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則一直在更新設備還有限制產能的盲目擴張。
雖然,國有鋼鐵企業的產量變化不大,但是依舊在東非鋼鐵產量中占據大頭,而且通過這些年的“瘦身”,變得更加精悍。
相對應的,過去十年經濟整體上是過熱的,東非市場上對鋼鐵的需求也快速增加,而國有企業產量跟不上,自然也就促成了外資和民間資本自動補齊市場上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