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東非城市化率相對應的則是東非城市的迅猛發展,其中有十四座城市市區人口突破百萬,一座城市人口突破兩百萬。
東非第一個人口突破兩百萬的城市是蒙巴薩,隨著金融市場的建設,印度洋沿岸資本流入,近些年蒙巴薩發展進入快車道,正式超越了達累斯薩拉姆,坐上了東非第一大城市的寶座。
而在新晉百萬人口城市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萊茵市,坎帕拉市,太特市和馬普托市。
統計局局長董宇說道:“萊茵市是帝國首都,同時又是東非中部的雙核交通樞紐城市中的一個,加上行政,科技,金融,教育,醫療公共資源優勢,強勢崛起并不奇怪。近些年來東非的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迅猛,而萊茵市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城市之一。”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新法蘭克福市,承接了主要的第二產業和物流交通壓力,1929年,新法蘭克福市的人口也達到了167萬。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加起來,人口接近三百萬,如果再加上卡布韋,則在三百萬以上。”
對比同時代的大部分國家首都,萊茵市是比較特殊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萊茵市工業比較少。
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德國的柏林,蘇聯的莫斯科等等,無不匯聚了大量的工業,甚至于這些國家首都的工業,比許多落后小國,全國的工業都要強大。
而東非首都則將工業,交通等職能分攤給了新法蘭克福市和卡布韋市,所以,統計局局長董宇才會將這三個城市放在一起討論。
當然,像萊茵市這樣首都或者首府也有類似案例,比如美國的華盛頓,澳大利亞的堪培拉,它們的工業放在本國或者地區,都不是最強的。
不過這兩座城市形成的原因和萊茵市有很大區別,萊茵市是東非政府主動推動建設的,而華盛頓和堪培拉則是政治妥協的結果。
華盛頓成為美國首都是因為南北戰爭后,彌合南北方傷痕需要,而堪培拉則是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兩座城市相互不服,不得不選擇堪培拉。
弗里德里希說道:“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這些年來的發展,確實比較迅猛,這也是出于國家政治穩定的需要,而中央省內的其他城鎮,比如基特韋這幾年轉型也不錯。”
萊茵市作為帝國中心,經濟和工業實力最好不要太差,但是又不想承擔過多的工業,所以新法蘭克福市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兼顧這兩點。
董宇接著說道:“除了萊茵市,馬普托市和坎帕拉市的飛速發展和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分別對應這些年來,國家對大湖區和南方地區的大力扶持,從而協調和均衡國家區域間的平衡發展。”
“而這兩個城市,就是大湖區和南方地區的代表,除此外,姆萬扎,基蘇木,奧托,布隆方丹,新漢堡港等城市的經濟增速也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東非五五和六五期間,大湖區和南方的省份是國家層面的重點發展區域,而這些地區的工業化,也是東非近十年來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
“最后是太特市,太特市是現在帝國鋼鐵工業的中心,他的優勢在于煤炭和鋼鐵資源豐富,同時還兼具贊比西河的航運優勢,航運優勢是過去東非其他鋼鐵工業中心所不具備的。”
“這樣一來,即便未來太特省的煤炭和鐵礦資源枯竭,它依舊能夠從海外進口資源,來穩定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