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戰結束以來,國際糧食市場就一直處于低迷狀態,陷入了長期蕭條之中,僅以小麥為例,從一戰結束到如今,近十年時間,國際市場的小麥價格已經跌破了百分之六十,換句話說,農業蕭條比本輪經濟危機發生的時間要早的多。
20世紀20年代,全世界的機械化水平都大幅提高,農藥化肥產量激增,還有農業技術進步和提高等等,是導致世界糧食產量過剩的重要原因。
然后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還有列強的土地開發,也進一步加劇國際農業市場的競爭,眾所周知,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而二三十年過去,這些被各國吞并和侵略的地區,情況也發生了極大改變。
這個過程對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當地的民眾確實是一場災難,但同時瓦解了這些地區原本落后的自然經濟,帶來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先進的農業技術。
以東非舉例,原本東非這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如果放在土著手里,可能依舊維系著采集和狩獵的原始經濟模式,如今在東非的改造下,卻變成了世界上耕地最多的地區,糧食產量更是翻了不知道多少倍。
不僅能供應東非本國近兩億人口的同時,還能大量對外出口,而這只是東非本土,如今東非海外殖民地也有大量耕地和種植園正在被開辟。
這只是東非一家的情況,像英國和法國這種殖民地大戶,也不可能放著殖民地完全不管不問,尤其是英國,光是印度一個區域,這些年增加的糧食和農業產出就超乎想象,這一點從印度已經突破三億的人口規模就能看出來,而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都已經成為重要的農業產區。
尤其是加拿大,加拿大的農業不管是規模,還是產量都達到一個驚人的程度,在1928年,加拿大的糧食產量排在世界第四的位置,僅次于東非,美國和蘇聯。
而加拿大更是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僅次于東非和美國兩個國家,加拿大的糧食產量如此突出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五大湖和北美中央大平原也有加拿大的份,而且這些地方非常適合機械化作業。
所以,加拿大雖然人口不多,卻能憑借發達的農業技術,工業能力,優良的自然條件,豐富的土地資源,支撐本國農業的大規模開發。
因此,英國實際上才是二十年代全球糧食市場長期低迷的罪魁禍首,除了英國本國殖民地以外,像阿根廷這種糧食出口大國,當年也是英國資本培養出來的。
……
“如果英國的殖民地能從世界上消失,那世界農業危機的問題能解決一大半!”
“英國害人不淺,它們才是世界糧食市場長期低迷的罪魁禍首。”
“如果能把加拿大等地區從地圖上抹除掉就好了,一千萬人口卻出產了世界第四多的糧食產量……”
東非農業部的眾人,在分析過最新的全世界農業發展調查報告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