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英國在經濟作物領域的重心在美洲,尤其是北美地區,隨著美國的獨立,以及上個世紀,美國不斷對美洲的擴張,英國只能把方向放到南美,非洲,南亞,東南亞等地區。
但是伴隨東非的突然崛起,英國在非洲的擴張并不順利,至于南美,更是面臨著美國和東非兩國的雙重打擊,這使得英國只剩下南亞和東南亞選項。
而英國經濟作物供應地向這兩個區域大規模轉移,也就是19世紀后期開始的,比如印度的棉花和茶葉種植,東南亞的橡膠園等等。
以茶葉為例,雖然早在19世紀初,英國就已經嘗試在印度栽培茶樹,但這只是起步階段,英國在印度的茶葉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那必然也是經歷過漫長的時間。
一直到19世紀八十年代后,印度茶葉產量才超過英國從遠東帝國進口量,而茶葉已經算是英國在印度比較早的經濟作物了。
在棉花種植上,從19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英國在印度的棉花種植面積擴大了一倍以上規模,因為棉花田的擴張,還因此引發了印度大饑荒。
這也顯示了當時英國在印度開辟新棉花產區的急迫性。
畢竟當時英國最重要的棉花供應地,也就是美國南方,因為內戰的原因,港口被北方封鎖,無法向英國出口,這引發了英國紡織業的“棉花饑荒”。
在南北戰爭前,英國八成的棉花來源于美國南方,這使得英國不得不尋找新的棉花產地,替代美國進口棉花。
最后是橡膠,英國在東南亞和南亞引入橡膠種植的時間就更晚了,形成規模更是一直到20世紀之后。
但是,如今,英國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已經威脅到了東非對世界橡膠產業的控制權。
芬格爾說道:“隨著上個世紀中后期,英國在南亞和東南亞,對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布局,這些經濟作物種植業,如今已經徹底形成規模和成熟的體系。”
“而且,南亞和東南亞廉價的人力成本優勢,這一點是我們所不具備的,這也意味我們農業過去重要的收入來源,也就是經濟作物出口領域,將處于不利的競爭位置。”
棉花和茶葉的種植,在東非雖然已經可以機械化生產,但會犧牲一定的成品質量,就比如機械化采摘棉花,會殘留過多的雜質,需要后期復雜工序剔除,茶葉收割,破壞成品的美觀性等等,而橡膠更是基本無法機械化作業,其他經濟作物……
總而言之,現階段東非經濟作物種植的機械化推廣并不順利,人工種植在成本和品質上的優勢無法被取代。
芬格爾因此說道:“所以,不僅是糧食種植產業上,我們應該限制生產規模,在經濟作物種植方面,帝國也應該加快向其他區域轉移,從而才能保證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同時減少農業危機中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