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俄其實也很有錢,但是這些錢根本就落不了地,否則的話,一戰時期,帝俄軍隊也不至于連武器彈藥都難以供應,至于這些財富為什么用不到實處,自然是帝俄的官員,貴族和資本家上下其手的結果,錢分完了,但是武器卻根本沒有生產出來。
更別說蘇聯還面臨著國際社會的封鎖和經濟制裁。
因此,在1929年以前,看似蘇聯和帝俄經濟總量沒有太大變化,但深究二者的區別,可謂天差地別,在同樣經濟總量下,蘇聯幾乎能發揮百分之百的作用,甚至更高,而帝俄連百分之五十都做不到,總的來說,帝俄的經濟看起來繁榮,但水分很大。
就拿教育來說,蘇聯推行了全民掃盲和義務教育,到1928年,蘇聯全民識字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城市居民識字率更是超過百分之七十,技術學校在校人數高達十五萬之多,培養了大量工程師,技工和農藝師,同時蘇聯女性大學生數量占比提高到接近百分之三十水平,這顯示是帝俄時代難以實現的偉大成績。
而且,義務教育是十分燒錢的,這一點東非政府深有體會,曾經東非政府的對教育資金投入,甚至占到國家財政的首位,超過軍費等開支。
更別說,蘇聯還要兼顧其他領域的建設和資金投入,比如戰后基礎設施重建,工廠復工,城市建設等等。
而這些領域的建設,也為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打下來基礎,別的不說,想要開展工業計劃,必然要有大量合格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如果沒有蘇聯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投入和建設,就算把技術和機器放在他們面前,也不可能有結果。
因此,蘇聯的第一個工業計劃,能夠順利實施,本身是此前蘇聯自身努力的結果,他們已經為工業計劃實施打好了地基。
而這個地基和帝俄的關系并不大,雖然帝俄時代的工業,放在世界上也不弱,但是這個充斥大量文盲的國家,根本不可能像蘇聯這樣進行全國性的大規模工業計劃。
這一點,東非的發展也可以印證,東非這個政權早在19世紀中后期就出現,但是為什么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實施工業計劃,很大程度上,就是此前東非教育事業還沒有爆發,缺乏人才和工人,導致沒有大規模工業化的條件。
羅爾森議員說道:“今年,歐美的經濟危機只會越發嚴重,因為資本是盲目的,同時又缺乏對他們強有力的約束,如今,這場源自于歐美的經濟危機,甚至要拖著全世界一起落水,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畢竟東非本身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想要避免這一局面的出現,我建議恢復全面計劃經濟,恢復1910年以前的經濟制度。”
東非工黨的這一主張,毫無疑問將引起會場的軒然大波,遭到了大部分人的抨擊。
“一派胡言……”
“工黨果然不是什么好玩意!就不應該把他們放進來……”